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4的文章

6.0KM:<font color="#007f7f">陰天的台二133Km</font>

圖片
車子不多,因此有多餘的心思探索烏石港堤防小徑的終點。在港口慶天宮前的廟埕兩端,應該算是這一段碮頂漫步的高潮吧?這裡視線遼闊,沙岸棉延,並因爲接近岩岸,所以有礁石錯落其間。或許是廟前公有地吧?這兒,你有機會坐在樹下看海。附近居民習慣在海堤上閒話家常,就連今天風狂浪高,也是一樣。可惜我僅著單薄衣衫,禁不起風吹,只好再往前行。 雙線道逐漸匯成一線,這不僅意味山海間土地有限,也暗示著沒有住戶的海岸線堤岸道路即將中斷。我想,未來的自行車海堤之旅終點站就是這裡吧。看見東北角風管處把此處修整成「美崙美煥」的停車場,忍不住對風管處變相鼓勵「肉雞旅遊」的做法感到遺憾。(如果觀光客倍增計劃變成停車格或停車場數量倍增的話。)果不其然,現場就停了數輛高級轎車,駕駛怡然的躲在車内欣賞滔天駭浪。不過充其量也只能塞個十輛左右的車子。再多,就溢出馬路了。然而,方才數百公尺距離的廟埕停車格可都空著呢。 雖然陰天巨浪綠草地的景象真的震攝人心,但也希望風管處別過度開發,免得整個東北角海岸到處都是停車場。 初一十五的黃昏,漲潮與大浪。台二線133公里,頭城經烏石港的堤岸自行車路線終站。

2.8KM:堤岸‧烏石港

圖片
漁港饗宴 由台二線彎進烏石港腹地,我總是習慣性右轉直驅港灣盡頭—那筆直深入大海的突堤。 突堤是我的仇敵,她造成南方海域的沙岸深度急速縮減,導致我這旱鴨子無法在初一十五的退潮時分信步走入海中央。沿著防波堤前進所造成的恐懼與疏離,隨時提醒我人為破壞的遺憾,儘管人們總是有辦法自低劣的環境中取得樂趣。 但,不可諱言,我對於「人與海的媒介」始終有股難以自拔的迷戀。   烏石港原本是近中海域的船隻停迫處。雖然事後證實這個海港計畫跟不上時代,但港內還是聚集了不少船隻。中小型漁船看起來就像海上的鴿子屋,功能大致相同,但風格隨著船主人變換不暇。目前我只停留在純欣賞的角度,期待有朝一日能登上甲板與船主人討論研究。(我認為烏石港非常需要深度導覽,不論是海港的組構元素或者漁船、魚類的認識解說。)   如船桅的鋼構與不阻絕山海的穿透 我喜歡站在這處與烏石港主要建物隔著水面遙遙相對的港域末端。向右望去,目光迎接返港的船隻;向左看,帆桅林立,背景是翠綠的山。從這個角度,風格特異的遊客中心頓時融合於青山船帆之中,不難體會設計者的意向,即便這個設計將面臨自然環境的挑戰。 由於主事者過度輕忽烏石礁的遺址的重要性,導致週邊環境極度開發,讓這個原本遺世獨立的殘存史蹟成了千山鳥飛絕的最佳寫照。這種與時代潮流逆向而行的操作,恐怕與烏石港的凸堤效應不相上下,共構成了自然環境與歷史景觀的破壞教材。只是,人生苦短,就容我暫時阿Q的學著咱們縣長說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註1),逝者以矣,來者可追,積極發掘缺陷美吧~ 註1:據中國時報某日刊載頭城沙岸流失一事,咱縣長大人強調:即便頭城海水浴場沙岸不見頗令人遺憾,但是外澳海邊海沙淤積形成一大片沙灘,未嘗不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透視–遊客休憩中心 穿透–蘭陽八景展版 透明–放映室   北堤逐趣 舞台 離開遊客中心,具有視覺潔癖的我不得不快速穿越產銷中心,加速抵達停車場的外圍邊緣,那寫著「禁止攀爬」的北側防波堤。登上階梯,被巨積混凝土壓迫的視覺總算舒緩了一些,但許多人不滿於此,非得想盡辦法站上寬僅2M,但落差約7.8M的堤防上。的確,上去之後,視線豁然開朗。你可以冒險轉向東堤走入太平洋、也可以呆坐堤岸,看衝浪初學者白浪裡鑽、海天龜山隨你望;幸運的話,還能欣賞繽紛的飛行傘。 漁村尋秘 偶而,好動的身軀驅策我沿著堤頂走向防風林。那是一處躲藏在喧囂台二線後方的寧靜聚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