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清秋

 



塌塌米迎接的不再是臀部而是雙足。


為了展示的執念犧牲空間的本質(弄窗又怨窗?)。
與之相違莫可奈何,由鼓吹「生活即文化」的文建會所推動的歷史空間活用計畫完成整備後便納入一般文化官僚體系,不論使用定位,一率以既定模式管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鎮民的生活節奏同調,除了週六屬該體系的上班時間,其餘例假日只能望門興嘆。俺這閒人尚且如此,遑論安步當車的大部分住民?看來,還真印證了「參觀是歷史空間活用的最積極模式」這個笑話。(此笑話不只反應在修建後的歷史空間,連許多有名的社區型公共建設也即將淪落,真懷疑當初計畫設定的使用者究竟是居民還是參觀者?好歹也有比率差異吧... 俺已經受夠了類似「宜蘭厝變民宿」的荒謬虛假。)

 

諸如此類地域型文化(福利)設施動輒耗費龐大,然其初始計畫與營運管理計畫往往僅是紙上談兵,它們所賴之繁複深入的田調與洞悉地域需求的經營策略需要堅強的軟體支援,但台灣的公設傳統卻是軟體與硬體經費不成比例,故而造就一棟又一棟金磚砌牆的蚊子屋。

不知道這方斗室會不會成為另一處蒙塵雅境?
坐倚窗障,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文化會館,是小鎮居民暇逸共享的雅適空間。
我彷彿聽見云云詩弦、又似聞到裊裊墨香... 廊下有老人與少年對奕、前庭有青年彈唱...

呵,那不正是我夢想中的小鎮起居室嗎?一處可以認識「家人」並與之對話的地方。


ps: 鎮史館主體大小與花蓮荒野協會會所差不多,使用上卻消極許多。不過戶外空間倒是頗有魅力,假如能整合隔鄰的托兒所前廣場,將是一處精采可期的鎮民交流據點。

留言

  1. >>塌塌米迎接的不再是臀部而是雙足。

    這句精采!

    為何不用木板就好?

    回覆刪除
  2. 對啊,這就是使用設定的問題。端看這歷史空間究竟要重現還是活用?
    顯而易見的,目前的情況是整修了再來研究怎麼利用。
    宜蘭有太多這類徒有硬體卻缺乏軟體支援的歷史空間,有形無神。

    就算使用榻榻米也應該有相關的管理使用規則,甚至可以邀請相關單位進行學術性的研究。例如:榻榻米的生存週期與溼度的關係(當年可是只有校長在用)、單位面積可同時承載的重量(目前榻榻米已經變形);赤足、塑膠地板拖、與紙拖何者損害榻榻米更鉅?(目前的地板拖已經造成榻榻米表層磨損了)
    假如都沒有根據,那為何要花費購買塑膠拖鞋呢?說不定參訪者共同使用是傳染病的溫床呢!

    許多公共空間就是因為支微末節的處理不當反而造成管理概念的封閉退縮。
    不知道榻榻米會不會是寡用的藉口?看著吧...

    回覆刪除
  3. 建築物本體的樸質真令人感動,
    可是....怎麼還多了些"怪東西",不搭啊真是不搭....
    還有血淋淋的標示: " 滅-火-器 " !!
    我好像總在挑三揀四憎東嫌西的....

    回覆刪除
  4. 不算挑三撿四啦~這是堅持與不堅持之間原則混亂的結果。
    一個私人空間公共化,本來就應該預先設想相關細節。
    包括那一堆鞋子,我不知道我們想展現什麼樣的文化?
    ( 建築若以如此態度與方式保留,不如讓它死了吧~ )

    於是我換個方式想,這確實是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單純案例。
    雖然一大堆來參觀的人關注的仍是它的建築形式而非再利用模式。

    回覆刪除
  5. 那個打穀機和蓑衣放在和式塌塌米起居室裡可真是令人髮指的展示. 面對這樣的養蚊子case, 有時候真覺得算算去, 還不如就發包出去讓民間開店, 造成另一類型的私人空間公共化, 鎮公所收租金就好了. 或者, 社區成立基金會來經營這個空間, 讓它變成public history 或 historical society 的一部份.

    回覆刪除
  6. 呵呵,bd, 我超同意你的頭髮說...假如你看過319鄉鎮之重點文物展示,以及台灣數千個社區其「文化產業」所推陳之物件及方式,恐怕你的頭髮會衝出大氣層。
    打穀機、蓑衣與百年古井的表現形式不僅缺乏脈絡甚至可能誤導哩~

    看起來「頭城鎮文史工作室 (studio?)」與 historical society 性質相近,但公眾開放性有別。後者可以自由加入(但要有會費),前者則需具備專業基礎。況且工作室的章程寫得很條款、program似乎與住民無關,部分任務與又公部門的文化業務混淆了?我個人傾向定位為 public historical society(or cultural society): focuses on "mak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mainly services for the residents and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辦公室可以是虛擬的,將實際環境提供給民眾使用,不論是舉辦座談、小型影像館與劇場、或像 taoga 說的 community center -- 榻榻米就很適合媽媽們帶著 baby 爬來爬去... 若只考慮「參觀者」的地域設施,蚊子肯定養得很肥~

    幾點更正
    1. 上頭的「私人空間公共化」。它應該是公共造產,是昔日提供給國小校長(當年的地方意見領袖?)的宿舍。所謂「私人空間」是這樣的由來。sorry, 是我用詞不精確。
    2. 就 size,shape,style,location 它還是頗具歷史意義。只希望它不至於成為僅僅置放祖先照片、先人遺物、小孩勿入的莊嚴公媽廳...

    回覆刪除
  7. 說得好,掌聲鼓勵鼓勵!

    回覆刪除
  8. monique 您捨不得嫌~對了,以你來說,你對頭城鎮史館的想像會是...?
    我還得感謝 bd 的 historical society 說讓我的日子更加不無聊了 =.=

    回覆刪除
  9. 我也超同意bd 的構想。

    太多閒置歷史空間被公部門拿去用後,就更閒置了。

    回覆刪除
  10. 每次看到日本木造房子裡灑落的陽光都覺得很感人
    怎麼可以把人、光線、建築、自然的比例調得那麼恰到好處
    (是不是裡頭有一個神祕數字?)
    讓人有安全感,卻不覺得和自然隔離,
    陽光、木頭的香氣好像可以把人的心房給融化
    讓人很安心地依戀在那個環境裡,
    一點一滴地累積一些什麼…

    如果每個家都有這麼一角落,
    那每天都會有「理想的下午」
    而真的幸福,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

    回覆刪除
  11. "將實際環境提供給民眾使用,不論是舉辦座談、小型影像館與劇場、或像 taoga 說的 community center" 這些點子在台灣的小鎮應該是可以具體執行的. 米國的鄉下地方就好多類似 public historical society的社會團體, 我不是很清楚其運作模式, 但是其活力與公眾的參與性比起台灣很多的社區大學或者文史工作室而言都相對開放 (我所謂的開放是不讓所謂的專家一手遮天把持對社區歷史的論述以及對社區空間的改造利用). 而且對社區硬體軟體的任何變更都必須特過社區人組成的公聽會達成共識才能執行.

    回覆刪除
  12. to judie35,你讓我想到建置主題式百科:利用 wiki 模式共同記錄「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優弊。或者乾脆使用 wikipeida 提供的空間來進行。這樣可以相互比較類似空間與發現共同問題。也可以定義「蚊子館」,目前台灣的蚊子館沒什麼評核標準,大多時候是情緒性的認知,偶而甚至被媒體誤用來進行「政治姓懲戒」。

    to jie, 我改天去瞧瞧陰雨天的感覺。木頭的香氣真的很棒,我在現場聞得到。不過也有白蟻的問題得挑戰,農校宿舍的案子就花了頗多經費在解決白蟻問題。公共空間的目的就是讓家裡沒有那種空間、或有類似空間但已經有點厭煩的人們不必付出太多就能享有。所以我說:公共環境是貧窮者的基本財富。

    to bd, 你說 "我所謂的開放是不讓所謂的專家一手遮天把持對社區歷史的論述以及對社區空間的改造利用" ... 握手... opensource 的概念改變我個人對專家的定義:專家不該是專業知識的資訊(或資源)壟斷者,而是"積極"的分享者。

    年底頭城文化單位的主管:圖書館長即將卸任,新的館長或許有新的企圖與作為。
    青黃不接時期的「慢」在官僚體系是一種理所當然。
    到底能慢成什麼德行,這也是一項有趣的觀察重點。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