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老闆娘不以為意 — 她說:都老顧客了還這麼客氣幹嘛~ ,但是豆花店內客人一多,那些歐巴桑總是很不好意思的出去繞一繞,因為,店裡就那些座位。不過沒多久他們也還會繞回來,終究體力不濟且無處可去。聽到這裡,我突然想起 Apr 9,2007 死城? 中的無聊fancy, 又馬上聯想 鎮史館 那些擺給外人參觀用的塌塌米。 我請老板娘改天「訪問」那些歐巴桑:出了頭城市街以北的沿海聚落,公車站牌與火車站位置都滿近的(頂多中間尬個一兩站),附近也多聚落,為什麼歐巴桑們偏好搭公車呢?(我一直以為 無障礙空間限制 讓上了年紀的人家感到不安全) 老闆娘眼睛噔的一亮,說道:『這個我好像可以先代替回答喔…』 原來,老闆娘偶而會聽歐巴桑們聊天,除了家國大事,有時也聊聊公車經驗。宜蘭地區的公車路線經過政府補助的,且老人家本來就有優惠(搭公車不用錢),因此,公車成了偏遠地區老人們的時髦聚會點… 這回事早已不是新聞。但政策執行之初,或許社會福利的概念與服務精神尚未紮根,部分客運司機對待老人家的態度頗惡劣,不是上下車嫌動作慢,便是過站不停。 這幾年服務概念落實,上述情形已經改善許多,甚至,年久月深還培養出一些感情。所以啊,有些司機體恤歐巴桑們下車後得行走在車輛呼嘯而人行道了笑的台二危機,漸漸衍生一個默契協定: 住得近的乘客數位一組自行協調出離家較近的點讓司機放牛吃草,但上車一定得在站牌才行 。這一點很符合老人家的生理機能,早上總是生龍活虎的嘛~ 只不過出門一條龍回家一條蟲罷了… 老闆娘笑著等我呼應:『勁感心齁~~』 確實。不過,煞風景的我還是認為不論公車聊天室滿足多少老人社交需求,卻無法彌平邊陲地區公共設施與服務軟體相對不足的闕漏。當然,要將定點設施改 為移動式空間亦可,但那又牽涉另一個老人服務(甚至是社區服務)的完整構思,而不是在曖昧不明的狀態下自行想像滿足。也許是,進行策略規劃、政策執行的操 盤手都還沒老過? 在聆聽台北電台訪問的時候,我突然有個想法:為什麼地方里長在中央政府官員視察地方時盡呼來者「長官」呢?而那些被呼「長官」者也呆呆得不知反駁、 將錯就錯?(他們不知「長官」二字給呼久了,耳朵會軟、腦袋變硬、神經會僵直?) 每每看到社區營造、地域發展議題每在一個角落開盤,一些對該地域啥也不專、對自己的家園恐怕也沒啥頭緒的專家們批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