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休閒」、我「休」閒!

我猜想:大概自己去得太晚。

於是,這一回,7:00 起床,7:30 出發。我有自信,大溪國小成列的大樹綠蔭下,將有優美的落葉聲與大海合鳴。

往台北的車輛唯我獨尊,對向來車倒是綿綿不絕。沒辦法,暑假的宜蘭,是夏天的花蜜。龜山島飄渺的懸浮海上,水面不如上周清亮。唉,這也難怪,整整二週沒有一絲雨意,蘭陽的水氣想當然「糊」了。

自信於橋上(蜜月灣南端) 開始崩塌。沙灘上聚集頗多人群,現代人是怎樣?都這麼不捨得浪費出遊時光?才八點半不到哪!過了橋,廟旁依舊停了一部遊覽車,我開始懷疑旅行社招徠遊客的手段之一,極可能是「看阿豆阿表演衝浪」?算了,不到黃河心不死。幸好,國小的圍牆外,車輛不多,人聲也不似上週鼎沸… 偷笑~

哇!有人露營,聰明。雖然腦袋裡隱約閃過一絲想法。接著映入眼簾的,有人沖澡、有人收拾、有人拍照、有人吃早餐… 整個榕樹園區,好像是某宅子後院,雖然這明明是大門入口!

雖然說「休閒休閒」,既要休息又要閒情… 但,台灣人實在厲害!再怎麼美的環境也能弄成一副邋遢像(然後讚美國外的環境是如何如何優雅整潔)。台灣人也很白目,再怎麼值得經營的環境,往往撒手不管任它爛 (期待沒有規範的自我約束,對人類的行為而言都是天方夜譚)。公共的場所若缺乏管理,公共的意義很難延續。羅素定律的你、我、他呀~正於台灣島上氾濫不已。公民教育不彰,或許是另一個雜亂的源頭。(浪費時間搞啥三民主義)

遊客們分不清工私領域,一味尋求自己的心靈解放,卻忽略了他人,甚至在地住民的私密感受,享受自由卻以別人的感受為壑,這情形,屢屢可見於宜蘭的社區建設。

生態旅遊,原是以環境最低的破壞、對當地文化最低的衝擊,來充實自我的身心感受。無奈「生態」二字被窄化得突剔而出,造成各自解析的紛亂、莫衷一是的縱放。媒體一窩蜂式的膚淺報導是推向「成果摧毀」的旅遊模式最大功臣。看看宜蘭東港變成什麼模樣?遊客們除了享用(或爭用)「吊床」(居民自設)、豢養攤販、貢獻垃圾... 之外,有多少人從中認識東港社區的人情風土?懷著什麼心態去享受別人胼手胝足的成果,將強烈影響任一個社區型景點的永續生命。

宜蘭的利基,架設於「晚開發、遲消耗」的遊戲法則之上,而不是傳說中多麼優美的環境。將加上近幾年持續宣傳,經營(包括完整的維護配套)跟不上耗損與承載的擴大,被蝗蟲般的旅遊模式凌虐之後,許多自然環境已顯露疲態。可以說,官方呻吟了許久的「永續宜蘭」依目前發展的情勢看來僅是幻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