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梗枋.1 -- 烙印

過梗枋橋後等待左轉。

雖然是大清早,濱海公路的車輛速度不惶多讓。尤其梗枋橋上隱晦存在著的單向雙線道在北橋端倏地緊縮,讓我邊等著綠燈邊提防後方來車睡眼惺忪。緊張的狀態下腦袋瞬間澄澈:

  • 道路系統設計

    兩個農場所據的梗枋聚落,入口對台北方向來車十分友善,對宜蘭方向來車則不然,尤其大客車。合理懷疑這背後的企圖心,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風水輪流轉。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冒出另一條通路,順著北宜高的方向?不論如何,我還是認為此地不宜允許左轉(尤其尖峰時段+大型車輛),最好在前方不遠的過磅處或者加油站附近設一個迴轉空間。
在近乎160度的迴轉之後,前不遠處又是一個牌樓。牌樓下方有廟方的告示板,簡略說明廟的歷史。像這樣的農漁聚落,廟宇是非常精準的時空指標,熟悉廟宇的建遷史,等於熟讀了廟宇所在的地域史。尤其,歷經不同時代的行政措施以及特殊事件,往往今昔地名難以湊合。在地住民傳喚的,多半是被定義後的原始地形、聚落生成型態。也就是說,光是地名就足以構成脈絡清晰的社會辨識系統。無怪乎日治時期的地圖,讀片假名可以讀到讓台灣人一聽就知道那是哪兒了。我相當遺憾手邊的地圖沒有詳細的聚落稱呼,因此,一旦遭遇好心人指點「崙啊」、「坎仔腳」...總是一個頭兩個大。真抱著當今地圖詢問在地人,也只會落得雞同鴨講的下場...

這一番感觸來自探訪梗枋的震撼教育。

梗枋的相關資料有限,那著實讓我在深入了解當年山崩事件上遭遇些許困難。
由於梗枋地處偏壤,居民多半從事勞動工作,少數世紳之家歷經數十年前的災變也多外移,在地的撰述充其量只能依賴老一輩人士憑記憶口耳相傳。僅是興趣者如我,沒時間也不方便親自到縣史館或相關事務單位去查詢,所掌握的媒介只有網路。幸好一篇近日才冒出來的「曾經在地人」的回憶錄以及所附上的老新聞,讓我由「聽」文字說故事融入當時的狀況,且引發實地對照的企圖。

只是,又是北勢坑、又是牛寮頂,更有北群坑...
這些地方稱謂在 papago 或 google map 上啥也看不見。就連宜蘭縣府出版的1/25000比例地形圖也只出現北勢坑。多虧山友們的郊野古道筆記,讓我得以將相關元素圖層overlap.從而整合出清晰的地理概念。再憑藉居民所繪製的社區地圖,其中舊地名與廟宇的完美結合,差不多將我的茫然一掃而空。這回探訪,只不過補足確認那幾座橋的名稱。

忍不住讚嘆:梗枋原來是河道縱橫交錯的水域空間啊!

或許是週間的關係,除了火車站方向走回家的居民,這個路網車輛不多。我暫停牌樓旁,迅速瀏覽上頭的字:鎮海宮、大塊厝... 雖然明知這兩者的地理關係,俺卻止不住好奇:大塊厝究竟有多大塊?!是否大塊到住民都能聽音辨位?於是俺請教鐵橋下納涼的民眾,他似乎不知所以,但問起鎮海宮卻能明白指路。這意謂著?看他起身走至停放的菜車旁...嗯,可能不是在地人~

「穿過鐵橋之後的第一座橋左轉,然後直直走,遇到像隧道那款所在,安呢就到鎮海宮了...」

我遵循他的指引很快就找到了,奈何路狹坡陡,恐怕得效法阿里山小火車否則到不了駁坎上方的廟埕。算了,先將腦中的地圖繞上一回,等全部確認了,再回頭尋它。

於是,網路上的文字所描述的景象栩栩然也...
  • 三份坑溪
我們稍微看了一下梗枋北溪的下游,同學們也紛紛指出他們夏天多在哪戲水、釣魚,不過這裡的攔砂壩頗多,水深幾乎每年都在改變,學生們也經常在尋覓新的戲水地點。在同學的帶領下,我們終於找到梗枋溪的另條支流「三份坑」--非常細長的一條小支流。有趣的是:下游段竟沒有水,要稍微往上走約100公尺,才看得到水流。....梗枋國小教學札記
找到北天宮等於找到牛寮仔:一個因為近山,所以昔日居民便利用山坡草地來放養牛群的地方,也是當年梗枋自然災害事件先導之處。
原來在崩山之前幾小時,有人來村中報告,牛寮頂溪水到處亂竄,有十幾戶人家險狀環生,村民們基于守望相助心理,奔去搶救。他們在牛寮頂把泛濫溪水圍堵起來,工作還未完全結束,有人氣喘吁吁前來,叫他們趕快回家,他們不知什麼事,但抬頭遠遠看去,就完全明白了。

這段話說明牛寮頂可以直望北勢坑?因為初次比對,我尚無法完全掌握現實的地形區位,但從引擎的氣喘聲,很確定俺正步步高升...

越過最後一座橋(更新橋)便來到頭城農場。這兒算是聚落的末端,卻也是昔日鄉人倚重的古道起點(在農場大門正對面)。蜻蜓點水似的瞻仰一會兒歷史入口,我循原路折返,目標鎮海宮。


相關資料梗枋

ps: 說不上來為什麼「得」了解山崩事件。或許我一直對「梗枋」變更為「更新」這種「國民政府光華政策下的正面無脈絡可循之地名」耿耿於懷。好像將一個本名「火旺」的人改喚「雲飛」一樣,喪失本質的虛矯反而俗到巴七隆冬了...如今理解了居民當年的極度恐懼,我的過敏症稍稍緩解...只是還是覺得「更新」由在地語言唸來真的不好聽:keng-sin:不論是「庚申」抑或「驚身」...

留言

  1. 妳好,在搜尋梗枋百年古道時,無意間發現這個部落格.讓住在梗枋的我(牛寮的北天宮對面),感到汗顏與興奮.閱覽過妳的其他文章,發現妳對這小鎮的熟悉,讓我羨慕,而你對這小鎮的情感,從鉅細靡遺的描述過程中,明顯的表露.讓我有機會知道妳的部落格,我真的感到很幸運.
    到台北讀書五年,今年七月才回到宜蘭工作,能否長久定居住在頭城還是未知數,而對於頭城雖然熟悉卻感到陌生,也許可能缺少的是如同妳這樣子對自己生活環境的關心與觀察,我想有機會應該會常常閱讀您的文章,希望您別介意,在此是要表示讚賞,還有對您的"紀錄"心有戚戚而更嚮往的感覺.
    而雖然不知道妳的工作究竟是什麼,我想會不會是文史工作者或者鎮公所的人員,或者是作家,但不管如何,目前讓這樣一個路過的人,心裡產生的感覺是,妳的生活方式,除了自己可能享受其中之外,記錄你的生活的文字,確實有影響人心的力量,不管多,或少.

    回覆刪除
  2. 方圓筆記的主要目的,是練習如何表達一個人的主觀,並期望有朝一日能結合不同位置與角度的各方圓觀看人共同形塑一個小鎮的面貌。所以 kenn, 你對家鄉感到的陌生與企盼正定位著你的座標,如此而已。我們所處的是對等的位置,沒有前後高低,歡迎你自由來去...

    至於我的工作,很高興你通通猜錯了。
    不過,另個觀點,方圓筆記也算是我的人生某個階段的重要工作,雖然它實際上既是娛樂,也是自我療程。

    回覆刪除
  3. 此番中秋節再去拜訪我相當喜歡的更新橋上游,總算走了在地人才知道的涵洞通道。
    這是梗枋人從頭城方向回家的最安全路徑。就在梗枋橋下,一座廟前。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