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梗枋.2 -- 脈絡

那一天,天空飄著微微雨。突然之間,牛寮仔那邊有大石從溪口滾落,水漫保甲路。眾人跑過去幫忙住下邊坎的居民搶救財物。原來前陣子大雨一直下,山凹內部含水,滿載之後就像水壩洩洪那樣,水勢亂竄。第二天,大家照常去牛寮仔關照,誰知道八點半左右,我們廟地這邊崙仔後面的溪谷開始土石滑落,不僅巨石被移動的土皮推著走,山上造林的整片千皮仔(白千層:chhian-têng-phôe )還跟著飄!到中午狀況越來越嚴重,好幾甲地就這麼被山上滑下的土石淹沒,龍鬚松、石朴仔被連根拔起,還撞進黃姓人家三合院內的公媽廳... 晚上七點左右土石稍凝,看似穩定了,村裡人趕忙把之前檢拾的漂流木通通貢獻出來做檔土樁,防土石再往南。雖是如此,但好多人家都覺得不平安,紛紛搬桌拆床、收拾細軟,暫居到鎮內朋友家去了...
廟公說,後來有人去量土石淹覆的深度,多達好幾丈!
我原以為淹沒的土地在溪谷內,但其實滑坡疊置的土地就在溪口不遠處,據說在廟這個角度也可以看見。

『當時若非大塊厝這邊地勢較高,看著那副景象還真想跑啊...』
六十多歲的廟公以二十多歲青年的口吻回憶著說。

『這麼近啊?那大概是你們的神明保佑吧?』俺合理推測。

『喔...我們這座五顯大帝雖然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不過這間廟二十年前才蓋的。』

廟公進一步解釋:當年先民落腳梗枋,因多屬同姓(康),便有人提議以祖尪(古早神,祖先敬拜的神明)組成神明會。後來因為日本政府規定只能拜日本神,這些家神還一度落難到樓公頂(公厝的天花夾層)內,不見天日。一、二十年前,從桃園來了位古博人士,告知「神明雖敬拜妥當,但護駕神已經不夠住」,所以神明會決定邀請眾人協助建廟。

這個位址最早是日本兵營駐所,後來差一點被拿去當墓地,還是神明起駕自選聖穴,並以輦轎點出分金線才告塵埃落定。我問「聖穴」如何判定?廟公說是某年南部某廟的進香團來此地拜訪,隨行濟公贈予的稱謂。濟公這麼唱吟(抄自鎮海宮牌樓):
鎮守東海閘武林 海清為廣定江山
宮在山脈好裡在 內居聖穴對龜嶼
五方四海客重來 顯得神通○○○(看不懂我自己抄的字|||)
大小看客自然來 帝名轟動全世界
廟公偷偷說他自己也想了一首,可是不會寫。我鼓勵他勇敢唸出,我可以為他紀錄。
於是他憑著記憶,高聲朗誦:
鎮守東海為乾坤
宮在山脈帝為尊
十方信徒來敬拜
五顯神通觀得(著?)來

他靦腆的笑說還有後半段,只是現在有歲了,記不太起來~ 我建議廟公可以請村裡年輕人把這些有意思的事物一一記載,但他自嘲這兒居民都是粗人,無人能勝任。
不會吧!想想我是如何才能與他對答如流?不多虧了曾經在地人的文字紀錄!

然而廟公的喟嘆其來有自。他說村里若有能人,這座廟就不會蓋這麼久了...

話說二十多年前陳定南甫上任,便風行雷厲的拆除縣內違建,才剛完成地樑灌漿的鎮海宮也不例外。陳派人剪了地樑上方的預埋鋼筋,廟的工程就此延宕兩年。

後來怎麼都說不通,他們決定直接蓋了。大夥兒買了當年開發不久的黑網,將整座廟的工地圍了起來,所有工事就在黑網內進行。有一回因為水泥砂石堆疊過多傾倒,砌了丈多還未上樑的後壁被推移了好幾寸,眾人皆當牆要坍了,卻在搬走沙包水泥後,壁面自動恢復平整且不失經緯。建築者讚嘆神蹟,這件事更加強信徒的起廟信念。

廟公說,本來往事已矣。誰知他那條直的兄哥兩年前搭火車遇見陳定南(法務部長),忍不住舊事重提。
陳定南則笑笑說:『那麼久的事了,就不要再提啦...』

廟公他們一致以為陳因為信教不信神,所以對民間信仰相關事都沒有概念。要不然廟是蓋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沒違法,為何官方要刁難!

我笑著跟他解釋所有建築都需要經過申請,廟宇也不例外。這不僅為了管理,也為安全起見。陳當年的做法可議之處不在執法之嚴,而在釋法不清。也就是過度輕忽政策宣導與溝通,無法體會政府與民間以及各階層的認知差異。←其實二十年後的今天這問題依然存在著,即便訊息媒介已經夠普及了...

與大多數角頭廟類似情形:想了解一座廟宇的歷史,充其量僅能由大殿兩側牆上或刻或嵌的有限文字窺得大概。不過,經由廟公說書式的詳盡解讀,我很慶幸脈落式的領略取代了知識性的填充。

『感謝!』俺以此告別廟公,敬別鎮海宮。


雖然遺憾手邊沒啥參考資料可以讓廟公指認,但是從口語描述裡幾乎可以統整與推演出昔日大自然的走勢。

  • 保甲路:

    日治時期的稱呼,類似現在的產業道路。需有一定數量林地才能申請政府闢建。此之保甲路指的是通往北天宮與頭城農場這條小徑。
  • 肇事的梗枋溪支流:

    廟公說梗枋溪有三條支流,做大水的是中間那一條。我推測應該是更新橋下那一道溪流。畢竟由橋上望向上游,土地空曠得讓人起哆嗦...
  • 土石滑落坡段:

    依據廟公所言,我推測為舊地圖上的三分坑溪,雖然報導上一致書寫「北勢溪」。然由 google map 可窺見尚未復原的被扒山皮,以及報導記載民眾可由梗枋橋 輕易 看見紅土山頭...猜想應該不是我早前認為的北勢坑。

    另外,社區地圖中所繪的三份坑溪與登山地圖有所出入。
  • 分金線:建廟之前得確認一座廟的正軸線,又稱子午線。藉以進行廟堂配置。

推演出的空間概念如下:
  • 牛寮頂能不能看見崩塌土石淹沒之處?似乎是可以的。

  • 崩塌的區位與三份坑溪?

相關資料梗枋

ps: 廟公一聊起山崩,斬釘截鐵的說「山崩時沒有颱風」。為什麼我會有「山崩來自颱風」的潛認知呢?查看當年的芙勞西颱風,發現以下資料,才了解廟公所形容的「蓄積過多水量」的原因:兩大颱風相繼來襲...

二個颱風經過時都有強烈的東北氣候風存在,芙勞西雖然中心祗是從臺灣東部海岸掠過,引入的氣流卻為臺灣北部帶來了相當大的水災。...................................摘自颱風與台灣

颱風名稱

侵台日期

CWB 編號

颱風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

氣壓(JTWC)

登陸地點

路徑分類

受災區

災害情況

中文譯名

國際命名

CWB

JTWC

浬/ 小時

公尺 /秒

蒲福風級

房屋全倒

房屋半倒

死亡失蹤

人員受傷

艾爾西

ELSIE

1969

9

27

6911

強烈

5

150

65

17以上

900

宜蘭│
花蓮

2

全省

12264

20582

105

371

芙勞西

FLOSSIE

1969

10

3

6912

中度

TS

90

33

12

965

未登陸

4

北部及
東北部

2647

3322

85

41

留言

  1. 我的媽呀..你怎麼這麼認真!!!真把我給嚇"倒"了..鉅細靡遺哩,看了令人動容..那場山崩,我有聽我阿嬤提起過..阿嬤的娘家就在梗枋,小時候,她常提領著我搭火車回娘家,雖然她父母親早已不在,但能跟著她去看舅公,成了我兒時最大樂趣,因為那時的梗枋火車站,還是日式木製站坊,我們一出站,從不往海邊的馬路走,而是跳下月台,直接往山裏去,舅公的家在半山腰,種了好幾株的含笑花,摘滿口袋的花苞是我豐收的回憶,我已忘了是那條緊山路的溪水叫啥名,只記得阿嬤說,當年洪水就是從山頭狂瀉而下,家都沒了,她還從這事提到頭城以前也曾崩山淹沒港口的往事,只是,我很難想像她講的是不是真的?

    回覆刪除
  2. 這叫認真嗎?應該是不爽啦。不爽的原因「罄竹難書」,呵呵...
    我還蠻期待有梗枋人跑來跟我說:「你這裡那裡說錯了..」或者「那個不是這樣..」
    你的描述功力可以與廟公打擂台了,害我差點想攔截你阿嬤去梗枋現場勘驗地形~
    不知道梗枋鐵路改道過後火車站有沒有跟著遷移?

    頭城山崩這事兒似乎是真的,好像是 1924.
    上星期還不小心在網路上喵到八十幾歲老頭城人的私家寫真,那個年代的小鎮似乎非常精采。

    回覆刪除
  3. 緣分的牽引真的很神奇。今天我與廟公口中的黃姓人家聊起來 @@"... 感覺真像書中人物跳出來這個世界 XD

    回覆刪除
  4. 一隻豬可抵四個阿姨....
    聽來幽默,仔細思量可真是滿腹心酸哪!

    回覆刪除
  5. 對啊,我從來都認為酸的最高級就只是酸,淚水的PH值太高了...
    梗枋的五個坑門(由南往北)分別是 牛寮仔 、 soan-a 坑 (該不會是三分仔坑唸快一點?)、 大塊厝 (大宅院的意思)、 北勢坑 、 鼻仔頭 。阿姨這段敘述,告訴俺,地圖這玩意兒得相信在地住民的...呵呵,俺過幾天要動身去尋網路上的梗枋人了~這些內容或許可以請她們「鑑定」。

    回覆刪除
  6. 肇事的梗枋溪支流:

    廟公說梗枋溪有三條支流,做大水的是中間那一條。我推測應該是更新橋下那一道溪流。畢竟由橋上望向上游,土地空曠得讓人起哆嗦...剛剛讀到這段話,不禁 XD. 偶已經變心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