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活】斷路

當紅欒不再出牆

市街南端起點向北望打鐵那條街-北消失的五彩

許多時候,我們連失去什麼都毫無所感。

我想起四、五年前?頭城國中將舊校地禮堂旁一株六十年大榕樹挖回新校舍,號稱那株老樹見證該校歷史,具有無比崇高的意義。然而實際上的遷樹儀式卻不怎麼隆重,甚至可以說草率。連最基本的「保水措施」都沒作,而時節早已過端午,遷樹者卻今天截枝、隔日挖走。原本因周邊建築拆除而更形茂盛的綠色生命易地而居之後長年不見枝芽。

我並非堅持所有的綠都有絕對存在的必要,但對於形容枯槁的小鎮市街街容而言,任一抹綠都具有「必須審慎評估與不該輕忽對待」的價值。

斷路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著一些問題:

  • 就公部門而言,為什麼職位越近中央謂之「升等」,在這樣一個強調地方自治的年代?
  • 鄉鎮市調解委員的支給,為什麼不是依據事務狀況處理難易度而是以各鄉鎮自治財政狀況審酌辦理?
  • 為什麼提出建議與批評時得到的答覆是『唉呀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嘛~沒那麼嚴謹啦』?
  • 為什麼地方首長的智囊會瞧不起所領團隊智商?
  • 為什麼小地方與大都會的建設格局差異不是「規模大小」而是「格調高低」?

我並不認為政府官員都是好吃懶做無能為力,我相信他們也是有在盡力「為民著想」,但往往他們想的不一定是人民要的罷了。尤其這其中所謂的「民」,更經常被少數幾位「仕紳」、「地方人士」給代表去了。就拿上述欒樹的消失,其實便源自一件「臨時工程」-- 舊頭城國中校地的環境改善。側面瞭解,該計畫立意良好,公部門彈性應對冗長的都市計畫實踐,將動工遙遙無期的鎮政預定地於閒置時期轉化為臨時都市綠地,這是一項積極正面的舉措,然而這訊息...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唯獨一般鎮民不知曉,甚至連招標公告也看無影。

假如妄自菲薄是便宜行事的擋箭牌,那麼小鎮的怨天尤人必能傳唱不絕,而容景只能夢裡暢頌。

頭城國中舊校地

昔日頭城國中校地即將開放給鎮民休憩使用


這片圍牆即將拆除

ps: 在鎮公所留言版被一片 spam 浸潤的情形下,據說要等到 11月才可能改善。
我希望這裡(hi !Toucheng@google)可以作為公私部門的意見交會場所。不再僅是你問我答的責問關係。畢竟,小鎮就這麼小,政策、計畫構想其實有必要更廣泛的被瞭解與協調。

留言

  1. 原來google也有論壇,晚點就去申請一個.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著一些問題:
    就公部門而言,為什麼職位越近中央謂之「升等」,在這樣一個強調地方自治的年代?先提一下,我覺得那個...”中央”和”地方”二詞本身就侷現/呈現了我們的思維,有沒有可能發展出取代”中央”的名詞?

    不知道國外對於地方事務是否也和台灣一樣淡薄?這問題很大,恐怕要放在政治經濟學的脈絡下來談,資源如合集中到一特定地方,又透過怎麼樣的方式再分配.放在台灣的歷史發展情境下,又要如何去解釋/突破這種”中央重於地方”的發展情境.

    回覆刪除
  2. 是,之前就在想是否結合 wiki+google group 進行所謂的「公民遭遇」經驗交流~

    "中央"與"地方"說 其實是強調出俺的「無知」。但我相信,這份無知是許多人與我一起共享的,包括我所認識的「事務官」們。他們在地方揮灑的智能多數像瞬間燃燒的天燈,地方僅是讓它們藉此光亮上達「天聽」的媒介。當留下來的成了帶有「爬不上去」符號的族群,階級的心態隱然形成潛流騷動,官場文化於焉而生或更形固著。

    從底層看地方自治規則,看到太多的照本宣科與自欺欺人的想像。
    那樣的法令無非是來自過過鹹水的醃漬品,出自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而官」手中。
    熟稔地方運作的勢力一旁笑而不揭。你以為自謙的「妄自菲薄」其實有著更深的意涵。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