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望海後巷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ava.gava
建設是破壞還是良性改善?

據說不久後這些物件都要被拆,換上毫無地域關係的制式欄杆。東北角風管處盡心盡力的進行著地域文化的消滅行動。

問長壽街的老人家們:『沒有圍欄的堤防危險嗎?』大家齊搖頭。
八十幾歲的老人笑說:『哪會。就算掉下去也不會怎樣,我兒子就掉過。』

他們比較煩惱「以後要是不能曬棉被了怎麼辦」,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很難爬上屋頂頂層 - 那是鄉下地方的「垂直稻埕」,也是許多蓋了「宜蘭厝」特色房屋(斜屋頂)的人家後來最遺憾的消失。

『啊~沒關係啦,欄杆也能曬啊...』A 阿姨說。
『不夠高啦,我看過。』B 阿姨說。
『可是,東北角應該會管理吧(如圖)』我問。
『啊沒關係啦,他們也不可能天天管。』阿姨們異口同聲。

The Missing 是一種令人傷感的進行式。

back alley

此景只待成追憶了嗎?讓我一見鍾情的景象。

留言

  1. 看完了這系列的圖片,感佩著從一個設計者眼光看出去的環境缺失,檢討著自己的視而不見。麻木的幫眾向敏銳的幫主致上最敬意。還感佩呢,幫主俺本來是想寫篇浩浩蕩蕩文談談這一小段堤防方圓(不只是環境),結果偷懶,只放了一張照片。太久沒 blogging, 都忘了以前的耐心。

    回覆刪除
  2. 好在地的技術物
    gava姨太強了,任何常人看來平凡的事物被妳寫來都變得深富情感與在地味....謝謝你的剝... 皮。

    回覆刪除
  3. 外地遊客是這麼看這條堤防:溫老毛的生活札記 - 雨天要看海,走出外澳駅,踏上一條美麗的濱海步道 - http://bit.ly/aXtTY0

    也許,東北角風管處就會拿這樣的溢美之詞作宣傳了呢,誰還管多增加兩尺的堤防寬度得多花多少納稅人的錢卻於事何補?(甚至是畫蛇添足)
    更有多少人察覺砸了大筆銀子的結果正是換來倒數第七章照片的設計荒謬?

    為了避免被人說:『啊你是只會批評的嘴泡。』所以得練就批一送一的功力:
    只要再增加2尺寬度,降低1.5尺水平高度,東北角依然可以砸錢砸得高興,居民的後巷廣場依然保留(高差處還能作為長座椅),單車騎士可享人車分道的自在與安全(撞死不必賠錢),原來很安適的堤防望海景觀無須立正站好才能擁有,而納稅人繳稅可以繳得比較有成就感一些。

    (前後方案相較:每米只增加0.6m2的鐵木鋪材+加長斜向支撐+多一根橫向構材。至於堤防開口部,本就是該檢討的議題。更何況,堤防也不是自行車騎士的高速公路,為什麼要方便使用密度稀疏的自行車訪客卻忽略住民、行人或停留者的安適呢?馬總統一聲令下的政策好不好是一回事,執行者莫非只有「橫柴入灶」的心思?)

    這樣的「美麗」能維持多久?維持她的「美麗」需要耗費多少成本?消耗的/創造的 的比值是否適當?
    不思考這些問題,台灣人就活該只有「呆胞」的待遇。

    ps: 又說,這些由官方主導的公共工程算不算違建?所有海堤禁建的安全考量呢?

    回覆刪除
  4. 在這篇 blog 裡,居民終究還是活用了欄杆 :-)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