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IsOrdinary@鐘鼓節律
這個天外飛來的解釋頗合理,然而,你可能問我:這麼近,怎麼不親臨現場實際觀察?
我本來也打算這麼做,但我也突然想起:我曾經這麼做過!只因印象迷離得讓我打起退堂鼓,決定順著鐘聲追索記憶。(當心中缺乏完整的意識系統,即時的訪知充其量只是果腹的泡麵,填飽自以為是的知識飢渴,不僅大腦的認知依舊營養不良,更是對受訪者不尊重的表現。)
鼓聲賦予能量、鐘聲提神醒腦...號令之下操兵演練的雞鳴讓人忍不住發笑...一霎那間,我覺得住在這樣的廟宇週邊是很幸福的事。
5:30am 進行曲似的鐘鼓聲暫休(尾聲是不段續的擊鼓)
5:48am 鐘鼓聲又起,不過這回的單一鐘響拉長音好像在催眠 |||
剛剛,我赫然發現,頭城中心街的廟宇還維持著生活信仰中心的本質。除了排定的節慶,很少發生以廟為尊吵死人不嚐命的事件。當然,這麼符合小鎮古剎的風格...套句天主堂安養院院長的話另有一說:「沒錢」。對民間信仰而言,沒批哩啪啦的鞭炮聲、嘰哩呱啦的擴音器、被廟方與遊覽車司機暗盤引渡的灌溉一族(不論是奉獻箱還是化糞池)...那座廟就不夠香。不過...上述情形通常只發生在興廟時期(或改建),或許頭城的廟宇曾經有過那樣的情況而我來不及參與...至少,穩定後的信仰中心純粹像你我一般安安靜靜適切的在小鎮上過活...那就很棒了。
(書寫上述文字的時候,腦中的菁英與草莽正在互相廝殺。五花八門的民間之道,正是活絡這個社會的多樣色彩。而適者生存的競爭法門,更不該由執筆優勢者刻意引導,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共同期望的背景。)
題外話
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已經由2F前室移至火車站前榕樹小棧。望著約莫四米深的榕樹下戶外空間,如果在此創造另一種小鎮驛站的等待風情,應該相當有趣吧?不管是硬質鋪面,或是將泥土還給榕樹,人們只佔據適當比例的範圍...這一片綠色廊道,至少可以免除封閉的火車站內的無趣觀望與裊裊尿騷味。
還是回到廟宇鐘聲。不知道鐘鼓節律有無特定宗教意涵?
若有,希望城隍廟委員會能深化儀式的嚴謹,或者創新鐘鼓祈願節律。費再多口舌,還不如簡單古老的樂音深入人心。
若無,那能否傳授鳴擊竅門,讓一般民眾認養暮鼓晨鐘(懷著肅穆之情做運動?),或許可以增進人們與生活信仰空間的互動。
我彷彿可以看見每個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慶,一大群人欽羨望著幾位被神明選中(當然是公開擲茭)的幸運兒在儀式主持人引領下,莊嚴的,將心中夙願隨著身體舞動傳送風中...分享予山海狹縫間的小鎮居民。
不管是山門或是鳥居,其目的都是以approaching轉換朝聖者的心境。現實環境下若空間無法達成,可藉由儀式擔此重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