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很短

開始起變化的頭城河岸

黃昏時刻,沿著堤防騎到烏石港已然成了俺的吃草路線。循著海水浴場路,享受海風與山風禮尚往來的吹拂。來到弄潮橋,向南望去,養殖場旁邊的單行道指標對我而言怎麼看都像禁止符號,我想,除非號召千軍萬馬,不然再崇高的理由都無法克服俺那莫名其妙的恐懼。

向北望,咦?這回有點不同。水岸西側原本密密麻麻的果林被劈開出一條小徑,可以單騎獨闖的寬度。莫非...與頭城河景觀整治工程有關?說來真巧,這個工程發包後,輾轉落入昔日友人手中(這樣說蠻好聽的,其實就是轉包轉包再轉包)。鎮上居民對這計畫所知不多,本來我想「靠關係」了解計畫內容,想想,還是放棄,畢竟,俺現正度量一個小鎮居民的草包極限。

寫到這,老天無預警倒了一盆水,來不及衝出去洗兜風車,水沒了|||
空氣中多了一股 chhàu-phú 味...

週五的小鎮夜市

從小,夜市在心目中的排行順位優先條件是「長度」。夠長,才有逛的心情。我猜想這樣的情懷非我獨有,所以才有後來的街道流動攤販所形成的夜市。相較於幾個名聞遐邇的固定據點,我更迷戀這種趕集趣味。

小鎮也有這樣的街道市集,在某些週五夜。比較特別的,漫步其間,還能感受徐徐海風,因為地點就在海水浴場路,這使得數百瓦的燈泡不再熾熱。或許夏天更讓人體驗到環境絕妙之處,於是直抵海水浴場門口的攤販流自動左轉延伸至大坑路。接近五、六百公尺的長度就在空間轉折間不知不覺變短了...

我倒是想:位於兩路段中繼的海水浴場能不能有更積極的作為?就算不做商業想,好歹豐盈居民夜間休閒的數量與品質。白日慘澹令人心酸的海景,到夜晚可能是充滿魅力的音場。細數東北海岸,具有如此完整設施的臨海情境空間,大概就是這兒了。

昔日海岸若給人完整的幸福喜悅,今日的殘破何嘗不是一種缺陷美?
生態的破壞讓人心痛無奈,但在節節敗退的同時,生活品質還是得顧全。

附:相關地圖

守望相助小隊長報馬

週末一早出門,得先塗上肥肥的防曬油。
因為目標是火車站前老哥停放的自行車,我得循個舒適宜人的路線,當然非老街莫屬囉...

才轉彎,隨即對上守望相助小隊長夫婦由他家屋子放射出的強力友善目光。不過才點個頭,俺不知不覺就「侵門踏戶」了。該寒喧點什麼?啊!問搶孤的事好了。

夫妻倆一前一後回答我的疑惑。搶孤不僅會辦,他們城西社區還打算於中秋夜辦一場童年憶往的超級古老逗陣。什麼射大砲、烏龜爬...一些俺完全陌生的遊戲名稱。

隊長伉儷得意的望著我。真是奇怪,不過差十幾二十個年頭,聽起來卻像是上個世紀的童玩遊戲||| 幸好他們答應在計畫完成後先讓我預習預習。方圓之內好久不曾有過如此的社區動力,頗感動...

喚醒堂的文化重建

接近火車站,莫名其妙刮來一陣強勁山風。怪的是,竟然未捎來涼意。臣服於太陽的毒辣,想我還是打道回府吧。卻在喚醒堂外被喚了進去,因為拜殿前搭著個棚子,上頭幾個醒目的大字:「頭城文化學院」。啊這是蝦米?

可能探頭探腦在這座沉靜的宅域顯得聒噪,管理人過來探詢。
或許因為週末的悠閒鬆散,我與這位隔了一個世代的李先生暢談,直到活動主辦單位進來這個昔日登瀛吟社的就正軒...

原來,明天要舉辦的活動正是前陣子吳郭魚老師領銜的民間社團組織成立大會,在宜蘭社區大學資源支持下專主頭城文化建設事務。老實說,我對社區大學支援下所成立的類機構沒啥興趣,易言之,不過是另一個承載官方資源的載體罷了。有時候,我實在很難分辨部份團體究竟是為了做事而申請經費抑或反之。倒是與這位承辦人員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對於宜蘭的社區機構各立山頭的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期間尚涉及頗多相關議題,另闢篇幅再敘。

不過,俺發現「良心」機構都有個共同點:過度唯心。
而心是脆弱的,以致於一些異議很容易變成惡意之傷。
只是,全然的分享的同時,隱惡揚善就沒啥意思了...

夏日的白晝很長,但狠毒的太陽逼得我只能在短得不能再的殘餘陽光下分秒必爭。

留言

  1. 咦?38.8度讓我頭暈了嗎?最後一段竟然忘了敘述這個組織與喚醒堂的關係|||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