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象】廟口.1
仔細回溯,我的童年場域分為四個象限:廟口的、鄰里的、書店的、山水的。令我熱血沸騰、心跳突飛猛進的活動大多與在廟口發生的一切有關。而我的雙眼,大概也算忠實紀錄了城隍廟埕活動的演化吧? 奇門遁甲 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校園流行紙娃娃遊戲,嚴格說起來,那稱得上芭比娃娃的濫觴,只不過,咱們玩的是成本低多了的平面娃。通常在「抽牌仔店」就可以買到一張四開大小、上頭烙好了分割曲線的紙娃娃板,除了一尊紙娃娃,還有她的衣帽服飾皮包鞋子,所有配件都多了兩隻角,摺彎了就能輕易掛在娃娃身上。 服膺「女人的衣服永遠少一件」的基本原則,收藏紙娃娃的女同學們每每煩惱服飾不夠。這時我的鬼畫符就派上用場了,還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不少娃娃身。可惜高級迷信份子如俺老媽,鬼叫鬼叫外加恐嚇:『小心半夜娃娃爬起來掐你脖子!』幸好當年年紀小,學校的反迷信教育成功,本人沒在怕的啦! 那時每周日上午,城隍廟口都有市集,攤位型態的多樣化豈是今日流動攤販可堪比擬?一般而言,市集會在中午之前散攤,但若碰上「鬧熱」的話,時間無限。於是,某個汗流浃背的午後,許多大人們或許還在睡午覺(感覺上那個年代,小鎮的大人們很愛睡午覺?),廟埕上某個角落卻正上演著令圍繞在一旁的小朋友們張口結舌的戲碼... 一條棉線兩端各綁在距離 2~3 尋的竹架頂端,一尊紙娃娃摺放在線的一頭,攤位主焚起一柱香,口中念念有詞,我忘了那柱香究竟有沒有插在紙娃娃身上,ANYWAY, 紙娃娃緩緩起身,從紅棉線的這端「嘟嘟嘟」晃到線的那頭 ^0^ 平時廟口雜耍的技倆通常在我向老哥炫燿之後破功,包括明樊水寫字的紙張經火燒之後空白的表面就會浮現字體...一類的騙人不解物體化學概念的應用。所以,觀賞這一類表演的時候我同時享受著找破綻的樂趣。只是這一次,我的鄰居不怕死的擠進紙娃娃與攤位主之間,使出大鵬展翅也沒撈到半個線索... 那條棉線也任圍觀者彈來彈去找不出古怪,這件事於是就顯得更古怪了。 小鎮的八卦功力是自小就養成了,想必隔天這款新鮮事兒傳得沸沸揚揚。我不知道女生們的紙娃娃遊戲何時、因何沒落,但俺的「拒絕再玩」絕對與這次的「眼見為憑」脫離不了干係。只可惜,在我破解它之前,週日市集不知不覺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夏日晚風的廟口蚊子電影院... 這麼多年來答案還沒找到,但或許是永不忘懷的意念,高中時讓我遇到一位會收皮蛇(帶狀泡疹)的鳳陽婆門徒,親身嘗試了止血咒的身心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