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7的文章

【童年四象】廟口.1

圖片
仔細回溯,我的童年場域分為四個象限:廟口的、鄰里的、書店的、山水的。令我熱血沸騰、心跳突飛猛進的活動大多與在廟口發生的一切有關。而我的雙眼,大概也算忠實紀錄了城隍廟埕活動的演化吧? 奇門遁甲 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校園流行紙娃娃遊戲,嚴格說起來,那稱得上芭比娃娃的濫觴,只不過,咱們玩的是成本低多了的平面娃。通常在「抽牌仔店」就可以買到一張四開大小、上頭烙好了分割曲線的紙娃娃板,除了一尊紙娃娃,還有她的衣帽服飾皮包鞋子,所有配件都多了兩隻角,摺彎了就能輕易掛在娃娃身上。 服膺「女人的衣服永遠少一件」的基本原則,收藏紙娃娃的女同學們每每煩惱服飾不夠。這時我的鬼畫符就派上用場了,還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不少娃娃身。可惜高級迷信份子如俺老媽,鬼叫鬼叫外加恐嚇:『小心半夜娃娃爬起來掐你脖子!』幸好當年年紀小,學校的反迷信教育成功,本人沒在怕的啦! 那時每周日上午,城隍廟口都有市集,攤位型態的多樣化豈是今日流動攤販可堪比擬?一般而言,市集會在中午之前散攤,但若碰上「鬧熱」的話,時間無限。於是,某個汗流浃背的午後,許多大人們或許還在睡午覺(感覺上那個年代,小鎮的大人們很愛睡午覺?),廟埕上某個角落卻正上演著令圍繞在一旁的小朋友們張口結舌的戲碼... 一條棉線兩端各綁在距離 2~3 尋的竹架頂端,一尊紙娃娃摺放在線的一頭,攤位主焚起一柱香,口中念念有詞,我忘了那柱香究竟有沒有插在紙娃娃身上,ANYWAY, 紙娃娃緩緩起身,從紅棉線的這端「嘟嘟嘟」晃到線的那頭 ^0^ 平時廟口雜耍的技倆通常在我向老哥炫燿之後破功,包括明樊水寫字的紙張經火燒之後空白的表面就會浮現字體...一類的騙人不解物體化學概念的應用。所以,觀賞這一類表演的時候我同時享受著找破綻的樂趣。只是這一次,我的鄰居不怕死的擠進紙娃娃與攤位主之間,使出大鵬展翅也沒撈到半個線索... 那條棉線也任圍觀者彈來彈去找不出古怪,這件事於是就顯得更古怪了。 小鎮的八卦功力是自小就養成了,想必隔天這款新鮮事兒傳得沸沸揚揚。我不知道女生們的紙娃娃遊戲何時、因何沒落,但俺的「拒絕再玩」絕對與這次的「眼見為憑」脫離不了干係。只可惜,在我破解它之前,週日市集不知不覺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夏日晚風的廟口蚊子電影院... 這麼多年來答案還沒找到,但或許是永不忘懷的意念,高中時讓我遇到一位會收皮蛇(帶狀泡疹)的鳳陽婆門徒,親身嘗試了止血咒的身心靈效應;

marina walk

圖片
造型秀   波船長的駛船經歷雖然完整,但後來幾乎都待在動輒數百(千)噸、設備豪華、規格完善、出場檢覈流程相當嚴格的大船上,駛船人的風格根本擠不上台面,相較之下,近海漁船顯得有特色多了。偶而從色彩的搭配,即能判斷異域與在地的差別;偶而由特殊的構造,就能推斷漁船的追逐目標。部分漁業必須是群體作業,當同一個船東的漁船浩浩蕩蕩入港,彷彿如歸帆的海上艦隊。   冬天,蕭瑟的的龜山島需要休養生息,雖然因此消緩了賞鯨船的熱力,少了陸上嬌客卻多了海上財神(11月~1月是頭城海域漁獲種類最豐富時期),從早到晚,漁船進出頻仍,漁港成了方圓之內活力源源不絕的唯一所在。 雖然也喜歡南方澳漁港的擁擠,但那兒的港埠周邊太多危險置放物,不容我悠哉行進。這一點,向來被我嫌到有剩的烏石港略勝一籌。加上 marina walk 一遭差不多2公里(足抵一天的運動量),沿途有著「多采多姿」的景觀,害我忍不住疾聲呼籲相關單位好好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場地,多麼優良的休憩地點!   變裝秀   左: 變身前的漁龍號 右上:變身後的漁龍號 右下:另一艘拖網漁船變身補鰻苗船 隨著季節不同,漁獲種類也會不同 。 單一漁船或者改變漁網、甚者改裝漁船,總之是兵來將擋。因此,莫奇怪明明是同一艘漁船,怎會變臉變成這樣? 偶而,視氣候的適應情況以及船務需求,會改變局部構造。 例如有些漁船需要進行船上加工作業者,多半會在船尾加設 canopy, 例如漁獲對象為秋刀魚的。而補鰻筏一般多為入港即交貨,作業空間的需求性便降低了。 ps: 部分鰻苗船由於來自外地,漁民生活起居都在船上(白天睡覺),考慮生活的便利性也會裝設雨庇。 在船隻構造上,沿岸漁業(河口漁業)的 作業筏 因為 底部吃水少 ,與一般船體構造有很大的差異。不論是油鄉水箱,完全顯露在外。也由於船艙不如一般漁船封閉,在排氣系統上也就不那麼講究,各自為政的情形下顯得別有風趣   長篙仔的變奏    

夜之難民營

圖片
夜行性動物在天黑之後過得從容,也對夜晚有著敏銳感受。 品嚐過夜的華麗璀璨,也體會過相對情形下的寂寥恐慌。 在台南,夜是流暢的旋律 在台北,夜是變奏的舞曲 在宜蘭,夜是瘸手拉月琴 在小鎮,夜是什麼俺不知,但夜禽肯定是難民 =.= 嗑了太多烏賊的夜禽慢慢積累趨光性,冬天一到,忍不住往溫暖又明亮的地方 lōa-lōa-sô . 軟體的溫暖來自 這麵攤一家人 (人嘛,都是軟軟的),硬體的溫暖就是去泡泡溫泉。 不過,當我這麼說的時候,老闆女兒瞪大眼對我說:『你一個人敢去喔?!』 嗯?這位在地人有必要丟出這麼大的驚嘆號嗎?平時雖然人不多,但礁溪溫泉溝公園好歹算是溪北入夜後的極少極少數公共空間,三不五時都能看到來自周邊鄉鎮的民眾闔家來泡腳,更何況沒什麼死角,而四周還圍繞著各家溫泉及住家,應該不需要恐懼才是啊~ 但她就是害怕。還說:『就算附近有住家,但遭遇到緊急狀況時,等屋子裡的人跑過來,你早就 ㄘㄨㄚˋ了』 哇!這個比YF對女性活動領域的安全界定 -- 至少得在一般民眾的可視範圍 -- 還高難度,但我相信的確有許多女性(尤其獨身)做如是想。難怪夜市在宜蘭地區得以蓬勃發展... 也難怪誘捕烏魚群的白熱燈總是跑上岸來誘人... 難怪咱們的都市夜間照明如此缺乏層次感。 不過,相較之下我的不怕也可能來自另一個因素:無知。 她繪聲繪影敘說著從她家斜對面通往溫泉溝的小巷裡,前不久才發生老翁住民被刀抵著給要脅了萬餘元。最後歹徒因社區監視器落網。說來好笑呀,裝得巧的監視器雖然可以提高破案率,卻不如裝得明目張膽讓歹徒大人看見以預防社會案件發生。 我開始有點理解測速照相機前數百公尺為什麼要囉哩吧唆的設立預告牌... 上圖為試營運中的礁溪溫泉溝公園開放空間。以泡湯為主題所衍生出的空間利用模式相當多元,服務對象擴及各年齡層。 這個夜的溫泉溝與平時稍許不同,原來公部門開自己方便大門所設置的臨時咖啡站開張了。它破壞了泡腳 B區的純淨視野,配置與造型與既有環境格格不入,尤其在白天。號稱 2006年三月便要進行的BO招標遲遲未決,公部門代管的模式是態度消極且不專業。這個公園正式啟用已經一年了,足以歷經使用陣痛期並發掘服務效能之不足。然而,我看見的卻是一方木棧平台美美的布置成咖啡雅座,而相鄰一方、原是讓人們休憩的木構架迴廊內卻停滿機車,一年來不見疏導管制或加強設備改善(停車棚?)。 這副公共場所的景觀頗歇斯底里呵

天配米飼人

三嬸說如果想看就得一大早去烏石港。因為三叔清晨四、五點就要出海,情形好的話隔天早上六七點才回來。『烏石港現在很熱鬧耶,船隻都擠在那邊。』她說,『人會飼的海不生,海生的人飼不起。親像鰻栽,好家在咱這個小所在還有這款好運,不然都不知道靠海的人要靠瞎米吃穿?總歸一句是「天配米飼人」。』 『不過,也是要勞力才有法度開口吃米~』用這句話暗示我對她老公的看法已經有了轉變。 『是啦,願意做又可以拿錢回來,這樣我肩胛頭的擔就可以放一些下來了。』 我想,這大概就是三嬸此行欲與我分享的... 天氣一寒,town stroll 熱情龜縮一半。 看著港埠周邊聚滿等待上工的人潮,以及水面上來來去去的船隻... 冬眠的我,蠢蠢欲動。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   以下是落落長的 ps: 當我在幽暗的港埠通路對著點燈的船隻執起鏡頭,聽到船上的年輕人絮絮討論聲。 「是外國人啦」、「好像不是..」... 我的身形與他們口中的外國人士應該有很大的差異,干擾判斷的主要原因大概是「這人居然對這樣的東西有興趣」。對尋常事物有濃厚興趣的應該只有外國人,要不就是怪人--- 這是我在進行方圓筆記的過程裡很常遭遇的價值觀。但是關於海港的部分,我有了很好的擋箭牌:波船長。 :-) 除了極少極少部分有子女願意為其長輩進行記錄,漁民的生活模式鮮少有機會被一般人理解,更別提海上生涯了。最初對海洋莫名其妙的孺慕式鄉愁因為與波船長的對話漸漸轉移至對漁船構造的新奇,又因為船具操作的疑惑須要被消解,不得不展開與漁人的對話,從而一步步甩開昔日狹知封閉的成見(包括強勢與弱勢的、正面與負面的)。就拿爭議頗盛的「魩仔魚」事件,許多漁民還不知道網路上或是菁英界是如此描繪他們的呢。 『他們可有對我們保守抓、中國漁船拼命壓發表什麼看法?還是用一句「咱們行得正坐得直就好」來解脫咧?』、『為什麼這些人講問題的時候好像一定要抓個鬼才叫交差咧?』 此起彼落的疑惑幾乎讓我的記憶體當機,卻讓俺的CPU興奮至極。雖然僅是一方問句,卻批得我的價值觀希悉落落,關於許多事。 當個廉價的正義騎士的確容易, 在事件中找出一個鬼也不很難。我想起11月初由頭城交流道望見的 一道景觀 ,關於 九股山上的掩埋場 。那景象真是嚇人,而且位置隱蔽,只有極少幾個點才有可能被在地人瞄到。第一個反應是「莫非俺們政府又在搞些啥見不得人的勾當」(嘿

改變

圖片
與郵局的關係 與站前街道的關係 揚升的庭院可眺望車站 改朝換代 = 改頭換面 ? 呃啊!好不容易將計畫構想白話化,結果一壓到 notebook 左下角影像卡的位置?畫面就烏黑了... IBM 啊,難怪你會賣給它... 話說此處似乎應該補充點店家的訊息,這就不得不扯到均質的資料庫建置問題。 不論是 google local 或 yahoo local 好像都不太搭裡台灣。而百科又很少以生活圈資訊為共筆標的,拿 google beta-group 的網頁當 wiki 似乎又容易雜亂,唯一可以高效率達成目標的 wikidot 卻只有英文介面... 唉唉,我得好好想一想。

曬太陽

圖片
喜憎的界線,在這兒變得模糊。 或許是經歷過失去的遺憾(沙灘),所以對記憶得以附著的一切寬容。對我而言,喪失服務標的而呆楞著的零落構造群都因人們有創意的重新設定顯得趣味盎然(不論是發呆場或發砲台XD)。 官方消極的管理似乎激發民眾對場所豐富的想像。拿我就坐的長椅來說好了,那就像穹蒼下的人體舞台,或坐或臥或傾靠或擁抱... 讓人看了就感到一股慵懶自在。 晨光篩落格柵頂棚,和著平和濤聲、曠然海天,恍如來到聖壇;而午後的陽光,極度發揮東海岸看海王道,巧妙將前方的人物與海天映照得賞心悅目。這兒雖不適合人聲鼎沸,倒頗適合音符飄揚... 今天不談 Fancy, 純曬太陽。 相關連結 :  1.0KM: 海岸Ⅰ--消失的指標 Toucheng Beach wiki Toucheng Beach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