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老爺生日party.2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ps: 點擊照片可看單張說明

波太拜了一輩子神明,直到現在,每陪她上廟裡拜拜,我還是得拎著她的衣領龍邊進虎邊出。但她說得也沒錯:『那麼多人都隨便拜還不是拜得很快樂?誠意就好。』OK, 我同意「誠意要緊」。只是好奇... 誠意究竟要如何衡量?

在這回的城隍繞境,我發現:誠意是讓熱情得以延續的主要力量,而熱情讓人們忘了歲月的刻度。在曾經悲情的媽祖廟埕前,有些陣頭參與者讓熱情破表,掌聲來自情不自禁...

 

相關紀錄

 

 

 

ps: 此次繞境活動的相關討論將放入「頭城城隍廟 WIKI 之繞境篇」

留言

  1. 我的電腦在年前掛點了~失去與你年節聯結的契機..很是懊惱..本想來個上街尋人記,可惜..我無法從熱烈追逐大神尪陣頭的快門族群中辨識你..只能帶著解鄉愁的心境..重溫童年的興奮..
    你知道嗎..我問過我阿爸...為什麼要2年一次繞境..他說,本來管委會擲筊,想要4年一次的,但城隍爺不同意..最後2年一次才擲出筊..我沒求證廟方..不知真實性為何..
    我很努力在陣頭的人群中搜尋熟悉面孔..發現與我同屆且參與其中的人,真的少的可以,小鎮人口外流,大神尪這麼多,還找得到人參與,已讓我感動..那個小鬼爺的小朋友,和以前一樣,還是小六的在"弄"..總能擺出令人玩爾的pose...滿足我們的快門..還有中崙社區的老人會,帶著老牛陣頭參與,滿頭華髮的老阿伯,帶著孫女在廟埕前走陣,一心傳承..投入的表情與眼神...令我感動...我無法想像,再幾年後,這些陣頭,是否都還能安在??

    回覆刪除
  2.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區域,不同的人對著這場頭城在地盛會熱情參與,紀錄,化為文字攝影而能在部落格一同分享這樣的心情,我覺得就很滿足了,即使你我,大家皆不認識...。但我相信感動的頻率是絕對是相同的。

    在地的文化,我相信依舊會傳承下去。或許部份內容會有些改變,為了適應現代人的模式。不過延續的精神還是匯流傳下去。有時候我就在想,正月初六適逢過年期間。而神將發源地正是宜蘭。又頭城神將大多具有歷史意義。以社區總體營造相當卓著的宜蘭,是不是也該好好經營這個開蘭第一城,神將嘉年華呢。

    再報一個消息,農曆二月初八(國曆三月二十六)為宜蘭市大拜拜。今年輪宜蘭市城隍廟主辦(與宜蘭東嶽廟兩年輪一次-理由節約拜拜)。前一天晚上同樣有暗訪行程(剛好星期日)。有時間的話再來一同共享另一個盛宴吧。

    回覆刪除
  3. to 艾咪, 我本來猜你可能沒帶電腦回來或你這邊的家沒網路...
    那天上城隍廟看到歌仔戲班謝神(扮仙)都會一一叫名,突發妄想:要是我向他們借來高分貝麥克風尋人,說不定你在你家就能聽見。但說辭會是這樣:「艾咪何艾咪何,你的同鄉網友 gava 在城隍廟找您,聽到請攜帶掃把一枚在牌樓底下相認...」嘿嘿,我覺得我會紅!

    還好有你的失聯經驗,所以這回就懂得要以信物特徵與 atalanta 相認,你不知道,大海撈針原來輕而易舉到有點沒成就感~

    ps: 廟會結束後經過城隍廟前看到有一女子庭前灑掃,我與 asan 就很八卦的猜那會不會是你,雖然她不住慫恿,但我還是覺得很扯...

    to morden, 神將嘉年華的概念在東嶽廟所在社區'城北社區'已經有人在進行了。不過,我覺得社區營造進行到現在越作越分化生活圈,不論是人情或資源,這是有違初衷的。社區營造的最初概念源自日本町造,譯為「造街」,而那個「街」,正是人們日常交會的場所,而非台灣窄化的行政分割下的社區單元。例如這次城隍繞境路線範圍也可視為小鎮居民的基本生活圈,但卻涵括了東西南北四個社區與新建。岔題了,謝謝你的資訊,我大致看過宜蘭廟會,但不知道是地缘概念生疏還是怎地,總讓我產生無比的疏離感,但最可怕的莫過於看他們於過度都市化的街道空間奔走,那會讓我更沒力。所以我從不看頭城青雲路上的大神尪行列。

    回覆刪除
  4. 或許是先前住在宜蘭市,也看過縣境各地的發展(宜蘭市的大拜拜,礁溪的溫泉節,二結的王公祭典,羅東的商業文化,南方澳的媽祖文化...)。因此,以我這個頭城「新住民」的觀點總覺得,似乎頭城被忽略了(當然搶孤是獨一無二的,屏東車城也有卻不及頭城)。地方的發展是越來越往縣境南部。或許有著歷史上的因素造就頭城由繁榮走向沒落。不過因為鎮內居民的熱情而讓我覺得頭城是有機會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化的。

    而透過這次親身體驗使我發覺,居民是相當熱情的。如同過去小時候我所看到的宜蘭市大拜拜般那樣的感覺。那是已經失去已久的感觸,卻在我搬來這裡而再次感受到。至少你現在宜蘭市的拜拜是看不到這樣藝陣與民家如此熟絡,民家處處是香案,而且崇敬的感覺。在宜蘭市反而是看表演居多,早已失去過去那種味道,所以你說在青雲路上看神將有種矛盾心情我能體會的。

    回覆刪除
  5. 多在北部看熱鬧的我,也能了解這種矛盾的心情,才會到了頭城後,內心如此澎湃…。
    我是在台灣沒有老家的外省人,現在住的地方也沒有大熱鬧,所以我把新莊當做第二老家的熱鬧,是每年必參加的。
    在新莊街,還能感受些這種氣氛,但頭城的熱鬧卻更讓我雀躍。

    很想要多一些這種體驗呢。

    回覆刪除
  6. 人們多的是「擁有根的形式卻依然感到飄零」。我若於2000年之前出國(很可能會在那邊呆下去),大概也會擁有與你類似的感覺。但現在,我去任何一個國家或台灣的任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會像對小鎮這般。

    除了少年時期有幾年得趁著城隍爺生日在廟埕擺攤「撈一筆」,其餘都是在街上度過。過去城隍熱鬧是地方盛事,輪到我們這邊的話,家家戶戶還得請客。大人們叫苦連天卻又很愛比面子,如果當年長輩們人數不多,還可讓我們這些小子的朋友們來充數...每兩年的那一天是我的認親日。一開始每個家庭主婦都像如臨大敵,後來不知道哪個傢伙想出一個聰明的辦法:招募左鄰右舍共同請人「辦桌」,小孩子頂多只要幫忙端個菜(順便偷吃一兩口),也就不必再忍受歇斯底里的大人們摧殘~

    好笑的是,當陣頭走到我家門前,所有老的小的都會丟下筷子衝出門看熱鬧。現在到是沒有這樣的制約,不過...今年俺家小小辦了一桌,後年看看吧,說不定可以來個網友桌。

    asan 問我為何只繞這些路線?言下隻意大概是小鎮其他地方的民眾不就沒機會參與盛況?其實不必擔心耶,核心以外的住民會在鎮上熟識的朋友家「落點」,借一下位子觀看,這時候你就能看出小鎮居民的人脈關係...XD
    但有時也不盡然那麼麻煩,因為這一天,小鎮居民受到氣氛感染多半會變得亂七八糟的熱情,甚至可說是不設防,大概以為城隍爺是自家的爺,而衝著城隍爺來的人們也是自家人那樣吧?



    畫面中,椅子是鎮上居民從屋裡拿出來招待來自鬧區以外的同鄉朋友或外地親戚用的。但是外地遊客就很能接受「流離失所」的街上游擊。^^"

    另外,我覺得城隍爺大神尪遊行很特別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它不僅在年節期間,而且大多在寒假之間。這種時候,大概最能讓老的小的一起發瘋吧?

    回覆刪除
  7. 哈哈哈~~如果你請戲台廣播..我大概在家門口就能瞧見你~~因為我家就在牌樓前..廟埕有啥熱鬧..在我家就能一眼望見..
    你說的沒錯..小時候我就納悶陣頭只繞市街,那些遠方的人如何參與,後來發現是多慮,因為住在福成的小阿姨,就會在這個時候來廟埕拜拜,順道看熱鬧,吃拜拜..阿嬤還在時,住在梗枋的舅公偶也會帶小孫女現蹤..還有那些叫不出輩份名號的遠房親戚,也會在此時出現順道拜年...不管住多遠,總能在城隍老爺千秋時,把大家湊在一塊,順便交待近況..
    我曾在新莊工作3年多,大眾爺廟的拜拜繞境,也曾見識,又在熱鬧的永和工作,百年土地公廟聖誕繞境,也數度見聞,都市的民俗祭祀活動,跟頭城最大的不同是"陣頭"..城隍老爺的陣頭,都是在地的,不管是中崙的老人會,還是南北管,都是在地集社投入,但都會區這些早己式微,陣頭清一色都是花錢請來的,一旁觀看的人們對表演式的繞境活動,自然少了感動..
    說來好笑...我頭城的家,當然沒有網路,也無法在家與你連線..連俗稱的第四台,也是小妹連哄帶騙又出錢,才讓兩老答應牽線..兩老生活儉僕如往,對這些會粍電的現代生活必備品敬謝不敏..也讓我的頭城生活,回覆單調的"三台"生活..

    回覆刪除
  8. 網友桌有幸我可要參一腳!

    回覆刪除
  9. 嘿嘿,你也有雷射眼~ 我還以為那三個字沒人看見...
    這種事兒俺沒幹過,可以試一試.

    回覆刪除
  10. 網友桌菜單先來擬一下:
    水煮『透抽』、白斬雞、波太自製香腸、波太菜脯煎蛋、波船長種的蔬菜
    配上最重要的gava手榨檸檬胡椒鹽(口水快要流出來了~~)
    不好意思都吃妳家的,我貢獻一道我老媽的麻油雞好了。

    回覆刪除
  11. 看了很多年的城隍廟繞境活動,我一直在想:這樣的繞境活動,一定要有電子花車嗎?還是說,我們都已經很習慣它的存在了,沒有它傳來的聲音,熱鬧二字會失聲、失色不少?

    回覆刪除
  12. 還是說,我們都已經很習慣它的存在了,沒有它傳來的聲音,熱鬧二字會失聲、失色不少?這裡的「我們」聽起來像「你們」呢...
    由於不曾探索電子花車的由來,所以我不知道其他的「我們」是怎麼想的,可能得問問看。

    但就我個人而言,撇開尚不明白的背景與脈絡,電子花車是曾經存在的廟會元素,意即三教九流的人們當中總有人認為唯有電子花車才能表現他們的敬神熱誠,那麼不管是採高蹺、舞龍舞獅、南管北管、官將首八家將或是她們,都是廟會文化的時代呈現。但不論哪一種呈現,勢必將經歷不斷的改革。同樣的,只要缺乏專業或誠意,就算具有高度文化性(笑)、絕對傳統特色,也必然被看破手腳,徒撈高調罷了~

    比起播放搖頭音樂的藝陣花車(只有車與破破的音響與臭臭的汽油味,沒有人),我個人還蠻欣賞電子花車,即便該陣頭目前尚未達到我對她們的高度期待。尤其這一回每一位太子跟前都有一位美麗的小姐唱歌跳舞,對應太子們臉上的燦爛笑容... 那畫面讓我產生無限聯想~ 然而嚴肅的文武判官與案察跟前就沒有這等待遇。若將整個遊行當成一項策展,嘗試著去推演廟方與神明會打算藉遊行所要敘說的意涵(或許沒有意涵),都是件相當有趣的事。

    回覆刪除
  13. 補充一點,我覺得觀看人的參與也是決定陣頭續存力的重要因素。
    這次我發現有些觀看者冷漠得讓人倒胃口,有些便投入得讓人感到快樂,而且不僅是表演者感到快樂,連我這旁觀者也快樂。比方,老伯與孫女鬥牛玩的那項遊藝,熱情的掌聲或許將成為他們後年再來的參考指標,或是該項技藝被重視與傳承的動力依據。人們的情緒牽動與口碑是出錢請陣頭的團體或個人可以觀察領受的,哪些是很棒的、哪些是很爛的,以及為什麼稱好、為什麼說壞,積極的觀看者或參與者都可以大聲且分明的表達出來。就算出錢的人不打算聽,表演者或許接收到訊息而改進。這樣,觀看者也算是為文化的傳承與提升盡了一點棉薄之力了...

    ps: 寫著寫著,突然想起當年衛神父在城隍遊行經過天主堂前面的時候作了件很有意思的事,不僅賓主盡歡,也讓我明瞭何謂在地融入,那是一種 understanding, 即便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回覆刪除
  14. 很好奇,衛神父當時做了何事?
    呵呵,這個等我找到另一個目擊者再公布~吊一下胃口。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梗枋崩山記事

一斤十二兩@正順打鐵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