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KM:開蘭橋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2月 18, 2005 這座橋,張狂的嫣紅矗立在滿山翠綠之前。白天。看它的造型,不知道佐藤先生這回又想起中國古世代的哪一條龍了?笑。它連結頭城被鐵路強行劃分的有限土地,雖然我始終不明白為何不讓有錢的台鐵飛天遁地?目前為止,彷彿心中有一層結界,讓我對踏上它的企圖舉步維艱。咿... 暫時說到這...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monique2006/2/16 上午8:04這是頭城橋還是蘭陽橋?(因為在"蘭陽橋"文中似乎也見到它的身影.在0.8km處,你們有兩座很像的橋?)是誰設計的?當地人對這橋的觀感如何? 無惡意,只是好奇.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2/16 上午9:24蘭陽橋。佐藤孝秋。不知道。回覆刪除回覆回覆monique2006/2/16 晚上7:39我查了一下,這在日本有三十幾年歷史的"Atelier Zo",在台灣有不少作品呢.原來左藤孝秋是淡大的副教授,不過查不到個人簡介及其作品介紹.看到這橋,會很想知道背後的這些細節和故事.架橋的意義究竟何在?它的角色性格是該隱沒還是凸現呢?可惜這回在頭城停留時間太短,該把前後景觀瞧得更仔細些,而不是慢車開過而已....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2/16 晚上10:07我想我應該沒記錯才對。頭城鎮是個被鐵路穿越的市鎮,架橋的目的就是在跨越那條大晃晃的鐵軌連結鎮東北與西北。感覺上他們將它定位成地景似的聯絡道,假如未來烏石港周邊的都市計畫順利執行,那麼這座橋可位於城中區呢!該隱沒還是突顯呢?當我回歸方圓,問的當然是非專業的民眾。老一輩的回答:有這座橋之後,(搭火車)比較不會坐過頭...一開始,我不以為然台鐵的本位主義,想:為什麼不是鐵路飛天而是咱們呢?等候來多次漫步其中,我的想法改變了與其穿越陰暗高架鐵路底下,我情願走在橋上,並嘗試領受小鎮的不同視野。回覆刪除回覆回覆monique2006/2/16 晚上11:52與周邊景物的關係該是隱沒或是凸現?如果將它定位成地景,那麼這橋的性格應該就是被突顯的了(我這麼猜).老一輩的回答:有這座橋之後,(搭火車)比較不會坐過頭...它確實是很醒目!不過我真的不記得前後景觀,只記得眼前跳出了一座橋.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2/17 下午3:23對於非世襲市紳家族的地方青年人而言,這座橋與那座廟(城隍廟)的興建與我們很難有關聯。不管專業背景為何,所在乎的,也不過是「知」的權利。但光是這一點,你除非打入舊有的地方體系,加入社團,否則巷子內,你的口耳絕對占不到一席之地。這一點,好些小鎮新住民與我有相同之慨...另一方面,有人說「近鄉情怯」,我認為更誇張的:「在鄉腦殘」。許多專業上感覺醜陋的,多走幾遍多瞧幾回多與幾個人哈拉之後,會變美 XD回覆刪除回覆回覆monique2006/2/17 晚上7:19哦~~原來是這樣....不過這趟頭城走馬行,帶給我許多小小的驚喜卻是真的.小鎮的魅力即在此,即使是瞬間擦身而過,也會忍不住回頭再多望幾眼.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小龍2006/4/12 清晨7:42頭城鎮中心被鐵道劃成兩半,住在拔雅里的我從小要到市區只能穿過舊頭城國中的平交道。開蘭橋原本是要作成地下道的,但小時印象中曾經在那小溪抓過大肚魚。因為地下水無法抽乾的原因,地下道蓋好後卻一直積水而無法使用。看到宜蘭到羅東段的鐵路架高,當然會覺得以後都不必等待平交道,但純樸的小鎮原本就不需要那些水泥怪物,至少頭城的這座橋是被妝點的帶有小鎮風情。每天從家裡要到烏石港總會經過這座橋,看著他五顏六色的在豔陽下心情也跟著開心。開蘭橋已是我介紹外地朋友為頭城的地標之一。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4/13 凌晨12:04hoho,你是第二位我所知曾在頭城河抓過魚的頭城人囉!!(頭城河就是這座蘭陽橋下的水圳)可以訪問一下當年你在那條小溪玩耍的情形嗎?我印象中那兒的確有個地下道,但似乎只能行人不是嗎?唉!老實說,過去俺對市場以北是一點概念也沒有,更別說多看它一眼了~現在倒像是在彌補一直以來的視若無睹。不過...我要虧你一下:這座橋除了張牙舞爪的裝飾物,其餘都是水泥耶..堪稱另一種水泥怪物XD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小龍2006/4/13 凌晨2:53抓魚記得是國小的事,和同學一起,沒課的下午騎腳踏車去抓。那條河彎彎曲曲的,在河中記得那時已被傾倒建築廢土,因為印象中有看到鋼筋。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4/14 凌晨2:01原來是尾地頭蛇!我這條住地尾的前陣子倒是進行了一場town exploration...目前還在尋找它的源頭:一個在復興工專到人文國小之間,另一個在頭城的武營山上,在下惡人沒膽,指日...不可待。很好奇一件事:你住拔雅那邊,為什麼不是在福德坑溪玩水,而是跑到頭城河來咧?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小龍2006/4/14 凌晨3:07小時候玩水地方很多,有金面瀑布攔砂壩、金盈瀑布、你說的頭城河、武營社區後的頭圍橋下、九鼓山尼姑庵橋下、福徳坑溪、頭城海水浴場、竹安河口、盧宅家前大水池、天公廟階梯下小溪、頂埔游泳池。這樣算起來好像從小玩水玩到大,而且越玩越大(浪),最近這幾年都是在外澳及烏石港一帶衝浪。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4/14 晚上7:22bravo!! 玩水達人~ 方才才與頭城圖書館館長吳先生聊起頭城百科的鎮民共筆撰寫(wiki),妳這一回應,頭城水域百科已經完成初步架構,接下來就是內容填充了...包括:哪裡玩,過去怎麼玩、如今能不能玩、怎樣才能更好玩、玩的潛力與限制...等等。其實,我個人覺得頭城的山水平畴間有太多太多好玩的路線,只可惜google map在頭城這一部分因軍事基地被模糊掉了,不然我倒是樂意mapping這些休閑好去處。呵呵,一步一步來~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小龍2006/4/21 清晨6:20之前在仰山工作一小段時間,發現社區營造頭城參與的少,頂多只有合興社區,看你那麼關心社區事務,希望不要只有觀察和紀錄,可以有實際作為,畢竟社區的老人們上網看文章的為數不多,哈哈!回覆刪除回覆回覆Gava2006/4/21 中午12:57To 小龍,所以你是不是應該問我為什麼不執行你所認知的「實際行為」?就像我打算問你:「什麼是你認知的實際作為,以及什麼麼是你所認為的社區事務?」不過,透露一下,我的觀察與紀錄之所以冒出來,當然不會是與阿飄對話啦~~尤其,更不可能像一些社區工作者進行類似「我是雞飛狗跳(單位),我們現在要批哩趴拉(目的),希望您們能與我咭哩呱啦(對話)」這樣大無畏的行動。在書寫方圓(Neighborhood)的過程裡,沒有任何光環與名片卻有著說來可笑的出發點,有時候甚至得剖白自己的祖宗八代才能開啟一點點安心之後的對話...這經歷很煎熬喔~ 還記得有一回偶然發現守望相助裡的成員就住在我家附近,當下!多希望過去的我不曾罵過髒話呀...你別對種稻子的人嘲笑他不具碾米的實際作為,只因為人們才不去喀粗糠咧...嘿嘿!對了,關於老人不看文字這件事... 所以「廣播站」任務重大,不管是固定式的還是行動式的~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張貼留言
爭執 - 6月 13, 2006 今晚,設定好晚餐目標,直接前往火車站。廣場前原有的停車空間被畫上臨時停車標示,我想我的短暫停留應該不打緊。這裡平時光是供應郵局與中華電信洽事的民眾就經常擠得滿滿,往往八個車位得當十個用。幸好今晚下雨,且過了用餐時間,停車位尚剩餘一半。撇開廣場步道初入口的位置不停,我往邊緣開去... 這時正有一輛箱型車正在倒數第二個位置上緩慢移動,像是要開走,但也有可能駕駛橋不好停相,尚在調整中...爲免影響他的行動,也避免停在馬路中間當成其他車輛路障,我直接選定最邊緣的位置停下,省得麻煩。 準備好傘具下車,箱型車終於也成功「倒車入庫」。我尚自滿於空間距離的精準判斷,隨即挨了對方一頓罵:「你會不會開車!你懂不懂停車?我還在倒車你就開進來!$%&)blablabla(&%$^*...........」 他的車子明明看起來一副要開走的樣子,不打方向燈先,倒是一馬當先責怪他人。俺好歹還設想過,預留了一格半寬的空間給他,這還不夠,要怪誰?就算我著時讓他捏了把冷汗,難道話不能用說的?so rude? 那感覺就像當年相機在停車常被偷了一樣震撼:小鎮也有這種人! 那是一位中年男士。操著不像本地人的口音,一整個防衛而剛硬。 即便惡劣的語氣可能來自於「岀乎他的預期所帶來的緊張感」,但在小鎮上經驗到的,喝斥裡通常擔心多於責難,話裡的意思其實聽得出來,但他的卻不是。 原本不予理會,但看他那副惡狠狠的傲慢模樣,俺忍不住回頭:「先生,應該是你的停車技術太差了」。 在充滿好奇、笑意、偶而被八卦的townstroll體驗裡,外加這奇特的一筆。 卻始終未脫離「禮尚往來」的原則,即便這回是惡意相迎。 閱讀完整內容
你的‧我的 - 5月 12, 2005 在二結遇到同鄉的書法家,說起我的休閒計畫(就是寫寫自己的方圓印象),他興致高昂的滔滔不絕。一下子叫我一定要寫他的大姨媽、一會兒又說他的三叔公生平不可錯過...這位頭城通,似乎小鎮核心即是由他家族所組構,改天一定要拉著他來趟小鎮之旅,解讀他那個世代的記憶。 這位大師~~,雖然你已年近半百(可能超過),電腦技術足以被程度最差的書法弟子大大嘲笑,滿腹經掄到只剩一支嘴的地步... 但是!偶有重疊的方圓卻因為時間、背景成了隔空相望的異次元。 你有你的方,我有我的圓。還是別偷懶,乖乖口述吧... 有閒的話,俺樂於當個打字生~ 閱讀完整內容
藏綠 2 - 6月 12, 2006 黃昏的梗枋國小。 一下車,遠遠瞧見一群婦人已經漫步PC跑道上。其中一個人影直盯著我瞧,弄了好半天,原來是ALUAN. 陪伴老太太散步來了。她輕快的跑過來,像是一位熟朋友。幾位居民也因為好奇而接近,探詢我這外地人來路。 我簡單說明我與ALUAN的相識與約定,其中一位美貌婦人納悶老奶奶始終與ALUAN以台語交談,況且這兒也用不上中文,有必要進行語言交流嗎?我沒有解釋,因為也解釋不來,倒是婦人強力附和我對梗枋的喜愛。她是個自豪所在的在地人,一聽我對梗枋石屋有強烈喜好,馬上告知一處較為完整的石屋建築:她家。婦人的家就在頭城農場對面,當然啦,這個農場也是她極力推薦的好地方。弔詭的是,這座為外人熟知的農場,對頭城在地人而言,不論體驗或認知,都是一處陌生所在,畢竟,你不太可能付費走入原來曾是你家廚房的地方,即便那裡面早已更新內裝。 踏上那一片集會平台,這是第一次在有陽光的午後拜訪(雖然太陽還受著傷)。 找了好位子坐下,打開 notebook, ALUAN 跟著上來,指著電腦再指著自己,我一時誤會她想在裡面看到自己,直說「抱歉,今天沒帶相機」。呃!真是雞同鴨講啊~ 人與鳥兒類似,雨後初晴總會出來活動筋骨。整個校園氣氛活絡,社區居民各自享受這偌大的社區公園所提供的各項設施,相較於大溪國小與居民隔著一條交通頻仍的濱海公路,這兒的生活空間真是得天獨厚啊~ 利用校園無線網路快速查詢了asan要我看的東西,隨即打電話給她。聊著聊著,突然耳邊有點痛,天哪!是心理作祟嗎? 靈機一動,既然此處無線網格波濤洶湧,何不利用最新的wifi-phone:skype與她暢談國家大事? 就這樣,風聲鳥語中,目浴綠意裡,俺經歷一場科技與人文的洗禮。 不需要去到任何地方,或是去做任何特別的努力。 你會發現你可以享受感官的快樂而不必佔有或執著........................................~osho 閱讀完整內容
這是頭城橋還是蘭陽橋?(因為在"蘭陽橋"文中似乎也見到它的身影.在0.8km處,你們有兩座很像的橋?)
回覆刪除是誰設計的?當地人對這橋的觀感如何? 無惡意,只是好奇.
蘭陽橋。佐藤孝秋。不知道。
回覆刪除我查了一下,這在日本有三十幾年歷史的"Atelier Zo",在台灣有不少作品呢.
回覆刪除原來左藤孝秋是淡大的副教授,不過查不到個人簡介及其作品介紹.看到這橋,會很想知道背後的這些細節和故事.
架橋的意義究竟何在?它的角色性格是該隱沒還是凸現呢?
可惜這回在頭城停留時間太短,該把前後景觀瞧得更仔細些,而不是慢車開過而已....
我想我應該沒記錯才對。
回覆刪除頭城鎮是個被鐵路穿越的市鎮,架橋的目的就是在跨越那條大晃晃的鐵軌連結鎮東北與西北。感覺上他們將它定位成地景似的聯絡道,假如未來烏石港周邊的都市計畫順利執行,那麼這座橋可位於城中區呢!
該隱沒還是突顯呢?當我回歸方圓,問的當然是非專業的民眾。老一輩的回答:有這座橋之後,(搭火車)比較不會坐過頭...
一開始,我不以為然台鐵的本位主義,想:為什麼不是鐵路飛天而是咱們呢?
等候來多次漫步其中,我的想法改變了
與其穿越陰暗高架鐵路底下,我情願走在橋上,並嘗試領受小鎮的不同視野。
與周邊景物的關係該是隱沒或是凸現?如果將它定位成地景,那麼這橋的性格應該就是被突顯的了(我這麼猜).
回覆刪除老一輩的回答:有這座橋之後,(搭火車)比較不會坐過頭...
它確實是很醒目!不過我真的不記得前後景觀,只記得眼前跳出了一座橋.
對於非世襲市紳家族的地方青年人而言,這座橋與那座廟(城隍廟)的興建與我們很難有關聯。不管專業背景為何,所在乎的,也不過是「知」的權利。但光是這一點,你除非打入舊有的地方體系,加入社團,否則巷子內,你的口耳絕對占不到一席之地。這一點,好些小鎮新住民與我有相同之慨...
回覆刪除另一方面,有人說「近鄉情怯」,我認為更誇張的:「在鄉腦殘」。
許多專業上感覺醜陋的,多走幾遍多瞧幾回多與幾個人哈拉之後,會變美 XD
哦~~原來是這樣....
回覆刪除不過這趟頭城走馬行,帶給我許多小小的驚喜卻是真的.
小鎮的魅力即在此,即使是瞬間擦身而過,也會忍不住回頭再多望幾眼.
頭城鎮中心被鐵道劃成兩半,住在拔雅里的我從小要到市區只能穿過舊頭城國中的平交道。開蘭橋原本是要作成地下道的,但小時印象中曾經在那小溪抓過大肚魚。因為地下水無法抽乾的原因,地下道蓋好後卻一直積水而無法使用。看到宜蘭到羅東段的鐵路架高,當然會覺得以後都不必等待平交道,但純樸的小鎮原本就不需要那些水泥怪物,至少頭城的這座橋是被妝點的帶有小鎮風情。每天從家裡要到烏石港總會經過這座橋,看著他五顏六色的在豔陽下心情也跟著開心。開蘭橋已是我介紹外地朋友為頭城的地標之一。
回覆刪除hoho,你是第二位我所知曾在頭城河抓過魚的頭城人囉!!(頭城河就是這座蘭陽橋下的水圳)
回覆刪除可以訪問一下當年你在那條小溪玩耍的情形嗎?
我印象中那兒的確有個地下道,但似乎只能行人不是嗎?
唉!老實說,過去俺對市場以北是一點概念也沒有,更別說多看它一眼了~現在倒像是在彌補一直以來的視若無睹。
不過...我要虧你一下:這座橋除了張牙舞爪的裝飾物,其餘都是水泥耶..堪稱另一種水泥怪物XD
抓魚記得是國小的事,和同學一起,沒課的下午騎腳踏車去抓。那條河彎彎曲曲的,在河中記得那時已被傾倒建築廢土,因為印象中有看到鋼筋。
回覆刪除原來是尾地頭蛇!我這條住地尾的前陣子倒是進行了一場town exploration...目前還在尋找它的源頭:一個在復興工專到人文國小之間,另一個在頭城的武營山上,在下惡人沒膽,指日...不可待。
回覆刪除很好奇一件事:你住拔雅那邊,為什麼不是在福德坑溪玩水,而是跑到頭城河來咧?
小時候玩水地方很多,有金面瀑布攔砂壩、金盈瀑布、你說的頭城河、武營社區後的頭圍橋下、九鼓山尼姑庵橋下、福徳坑溪、頭城海水浴場、竹安河口、盧宅家前大水池、天公廟階梯下小溪、頂埔游泳池。這樣算起來好像從小玩水玩到大,而且越玩越大(浪),最近這幾年都是在外澳及烏石港一帶衝浪。
回覆刪除bravo!! 玩水達人~
回覆刪除方才才與頭城圖書館館長吳先生聊起頭城百科的鎮民共筆撰寫(wiki),妳這一回應,頭城水域百科已經完成初步架構,接下來就是內容填充了...包括:哪裡玩,過去怎麼玩、如今能不能玩、怎樣才能更好玩、玩的潛力與限制...等等。
其實,我個人覺得頭城的山水平畴間有太多太多好玩的路線,只可惜google map在頭城這一部分因軍事基地被模糊掉了,不然我倒是樂意mapping這些休閑好去處。
呵呵,一步一步來~
之前在仰山工作一小段時間,發現社區營造頭城參與的少,頂多只有合興社區,看你那麼關心社區事務,希望不要只有觀察和紀錄,可以有實際作為,畢竟社區的老人們上網看文章的為數不多,哈哈!
回覆刪除To 小龍,
回覆刪除所以你是不是應該問我為什麼不執行你所認知的「實際行為」?
就像我打算問你:「什麼是你認知的實際作為,以及什麼麼是你所認為的社區事務?」
不過,透露一下,我的觀察與紀錄之所以冒出來,當然不會是與阿飄對話啦~~
尤其,更不可能像一些社區工作者進行類似「我是雞飛狗跳(單位),我們現在要批哩趴拉(目的),希望您們能與我咭哩呱啦(對話)」這樣大無畏的行動。
在書寫方圓(Neighborhood)的過程裡,沒有任何光環與名片卻有著說來可笑的出發點,有時候甚至得剖白自己的祖宗八代才能開啟一點點安心之後的對話...這經歷很煎熬喔~ 還記得有一回偶然發現守望相助裡的成員就住在我家附近,當下!多希望過去的我不曾罵過髒話呀...
你別對種稻子的人嘲笑他不具碾米的實際作為,只因為人們才不去喀粗糠咧...嘿嘿!
對了,關於老人不看文字這件事... 所以「廣播站」任務重大,不管是固定式的還是行動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