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5的文章

腳踏車醫生--火樹仔伯

火樹伯的腳踏車店,曾有好長一段時間就開在舊頭城國中校門前。 舉凡青少年對愛車進行的各式凌虐,在他手裡都能恢復得神不知鬼不覺。 他總是矮人一截-- 必須蹲下身與車同高,才能巨細靡遺透徹腳踏車的疑難雜症; 他總是低頭沉默,對比於店內腳踏車的形形色色與疊疊落落。 這一道小鎮風景,無聲卻又令人印象深刻。 好幾次,我蹲在一旁看他怎麼修理我的鐵馬,老媽硬拖著要我別妨礙他,我賴著不走,他也不說話。七坪大的店面,他僅留一坪大的空間作為技術揮灑的舞台。小時後一直以為這樣的空間很寒酸,長大了,有了修理器具的經驗,才了解寸丸之地的方便。剛剛問他這樣坐了多少年?「30年了」他說,想想還加了句「這是在頭城,之前在二城還做了25年」。為什麼會選擇修理腳踏車作為糊口工具?他說小時後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書讀到初中畢業就沒辦法念了...  扳扳手指頭,火樹伯的年紀與老爸的差不多,那個年代能讀完初中,家庭景況想必不差。我來不及問他的感受,車子就修好了... 老實說,在自己居住的小鎮訪問鎮上的居民,感覺蠻尷尬的... 有時不免懷疑:我是否以媒體價值在進行小鎮達人的選樣? 我的發問與得到的解答對我而言有什麼意義? 這些從小看著他們變老的小鎮居士又將怎麼看待我與他們之間的對話? 一切,才剛開始... ps: 我的人物素描或許單一而扁平,如果有更多的人交叉描述,他們的存在將更立體一些...

5.1km:外澳慶天宮前

圖片
外澳慶天宮前的這一片囊袋式開放空間,是濱海公路上幾處線型聚落中硬被扒開的海天連線典型。除了靠海維生的居民倚天敬天之外,當然 廟前衝煞 也是這類空間碩果僅存的要件。有時候不得不疑惑:民間信仰的力量與環境、空間的互動究竟該怎麼評量? 還是回到令我百般依戀的海岸吧~ 從廟埕、堤岸、菜園、海沙埔、太平洋、龜山、白雲、藍天... 一氣呵成的軸線,既是和善可愛,卻也氣勢磅礡。 而與之垂直的,從山邊到海邊,存在層次分明的線徑: 山徑:由慶天宮登山口(台二134K)出發可抵梗枋百年古道。 車徑:啊這就不必說了... 人徑:綿延兩三公里的堤防,是良好的自行車路線。逡巡其間,你會發現:這樣的村落,後院其實是社交的前庭。 沙徑:由北方600公尺處金斗公廟往南走,可直達烏石港北岸呢... 海徑:清晨,海上交通頻仍。拖網漁船來來去去,交織出一幅相當飽滿的祥和畫面...目前的藍色公路只有長途規劃,假如烏石港以北的漁港能夠串連成海上體驗路線,以這一片山海相連,景色想必是賞心悅目的吧...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 註:慶天宮建於1875(清光緒元年) 主祀神:玉皇大帝  

2.3KM:閱讀‧烏石港

圖片
不過,穿透的自由僅止於白天。 因為,有光的夜裡,玻璃是絕對的牆面;沒有光的夜,這裡是恐怖陰森的都市邊緣。   幸好,僵直的線條,澹然的氣氛,最近被一絲裊裊咖啡香給豐盈了... (好吧,我承認形容得太誇張,咖啡香味並非無遠弗屆--充其量只在咖啡站的方圓10米) 一個公共空間如果不具軟體性格,那個地方是不值得流連的。 公部門的服務機構,向來脫離不了公務氣息:捨不得微笑並缺乏主動服務的熱忱,即便做事盡責認真。話說回來,恐怕接受服務的對象也是含蓄或吝於讚美鼓勵的吧? 於是,從咖啡站服務員那兒,我聽到這樣的趣味故事: 我們這裡主要強調對遊客的服務。有時送上個水杯只是希望讓遊客解渴而已。但是,有的人會拒絕,因為他們以為這是消費服務。有些遊客則會很不好意思,受寵若驚的樣子。甚至還因為我們這個動作特意來消費... 有時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向他們解釋。 很好玩吧?任何願意賦予場所精神的單位,存在感不容小覷。   春天的晨光非常適合閱讀,即便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也別有一番空間魅力。只不過,沒有生病的本錢,遂轉移陣地去也~~ 哪兒去?除了那兒,還會去哪裡。 打開一扇玻璃門,室內被焚燃的燥滯氣體撲面而來,啊,這向來是台灣詩情畫意派建築師的傑作。於是,我只能穿越下一道玻璃門,再度回到室外。前方是那一面向陽青山,看著看著,體內燥熱降溫不少。長方形玻璃盒的這一側,風愉快的來回游走。這個時候的這個廊道,是整個遊客中心最高級的場所。可惜的是,戶外座椅被鎖住了… 向咖啡站長要了一杯熱開水,補充我的潽耳熱飲。在綠蔭下的座位呆了半晌,首次察覺這兒樹種得不夠多,桌椅配置得含糊,完全忽略草木方位構成得空間磁場。不得已,又回到2F的廊道。 今天的氣流強勁,或許我可以借一點風?更換四扇門的開啟角度,藉由擾流,玻璃屋內果然有氣體隱隱流動… 在宜蘭,行路容易靜止難。尤其,不管是對業界或者官方,宜蘭人不再是消費服務對象了之後。 這好像業績相當不錯的高級餐飲業者,讓自己家人以泡麵果腹一般。 宜蘭充斥著還算可以的公共硬體,但軟體的支援通常只有外來客翩翩降臨時才會提供,然而,粥少僧多的享受品質屆時便打了折扣。不信的話,扒開週末的公共服務體系(交通、設施等服務),宜蘭人的日常生活品質有多少提升? 綠地?自然?哼哼,將一群人趕離耶路撒冷再為她們蓋個美輪美奐的大教堂。 在宜蘭,太少人主動利用充斥於週遭的公共資源,不論是硬體或軟體。

1.2KM:大坑罟協天宮

圖片
老實說,我從來都不知道這座廟香火如此鼎盛! 老早就聽說過大坑罟協天宮很靈驗,名稱與印象卻始終與大坑罟的另一座廟宇誤植。 仔細看著廟宇上端的剪黏與塑陶,頗有幾分功力。廣場的空間印象令我感到熟悉... 疑?會不會就是前幾年採著腳踏車快意亂筆的對象?(YES) 突然間,莫名奇妙滴,望著廟宇頂端斑斕采風的我,頓時有股泫然欲泣的衝動。 (攤手)  沒辦法哩,體內的另一個古老的我總是有出人意表的行徑,習慣了。 聽著廟方為進香團進行的解說,才知道這座廟即將改建。 噫--- 這訊息以這種方式被我接收有任何意思嗎?我好像常常與這類事情相遇。 而一旦知道了,似乎就不能不做點什麼。 稍微google了一下,原來這座廟可是大有來頭呢~~ 大坑罟協天宮,供奉全省唯一的「麝石」關聖帝君,具有悠久廟史,分靈的關帝君遍佈全省,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關帝君千秋之日,由各地返回的神像達上千尊。 (資料來源: 搶孤的小鎮 ) Generated by Flickr Album Maker

小城故事怎麼說

細細QQ的粉圓,咀嚼出鎮上達人的香味,驅策我的書寫慾望。 誰,會是我的文字雷達可能投射的對象? 人物篇 粉圓阿禡 修腳踏車的水樹伯 打鐵的源興爸 師公讚的奇門遁甲 碗粿與豆花的推手 這樣的老師與那樣的老師 倒數第二任天主教堂的老神父 遣使會在台灣 聖方濟紀念日(St.FrancisofAssisi) 寫著寫著,又想到在 天主堂 : 頭城 開蘭東路上的 天主堂 ,建於1960年,又稱伯多祿堂,是宜蘭地區唯一的圓頂拱門式建築,半圓屋頂因年深日久,平添古典的翡翠色澤,彌足珍貴。這個小鎮上曾經發生的許多有趣故事... 廟會篇 走鋼索的紙人 拼台跳脫衣舞的歌仔戲團 廟口電影院 鄉野奇譚篇 收驚記 跑到你家廁所換裝的鐮刀鬼 傀儡戲 颱風過後的每晚八點停電 娛樂篇 海邊的斧頭玉 竹安河口削竹子釣魚 電魚蹺辮子記 消失的電影院 暫時這樣了,突然間,書寫的慾望又更強烈了。

前方

我們這幾戶人家,房子的樓層數與家族成員數量一樣多。 經常,亮了一個樓層,其餘層樓全黑嘛嘛的一片。 住在家鄉的年輕人的比例更是少得誇張,全部湊一湊還湊不足不同世代。 幸虧,外出的子弟將孩子寄託給鄉下的父母撫養,才讓這衰老的鄰里氣氛多了些銀鈴般的童言童語,只是,久違的純真,一等等了三十個年頭。 從來沒思考過新生命的存在意義。甚至,不婚也是出於主張之外。 現在想來,我的隨波逐流似乎是錯誤的...

0.4KM:阿姑的沙茶麵

圖片
一碗 20 元的麵,阿姑一煮煮了十幾年。 這期間,我經歷學生生涯、就業,再回轉故鄉。 鎮上的小吃店開開關關,難得幾家屹立不搖。 坐在氲煙四漫的煮麵台前,佔據板凳與阿姑閒話家常,竟然是回家後與往事最強烈的牽繫。 阿姑的麵店藏身在一座廢棄的電影院。那裏刻印著許多小鎮男女的青春記憶。後來為什麼不拆除而規劃成單元店面出租我不太清楚,但是走過建築物下陰暗的穿廊,間夾以童年時期這家電影院的靈異故事,總讓人冷汗逼滲... 直到建築物的末端,香噴噴的沙茶味驅除方才的疑懼。 對阿姑來說,我屬於固執的老顧客。雖然店裡的麵種本也就不多,除了沙茶麵,其餘的俺通通沒吃過。直白的麵條、直率的動作,三兩下變出一碗溫潤美味!看看,也不過加了幾片小韭葉。口味淡的時候,配個蛤蠣湯或四神;錢多點的時候,多切幾味小菜。但大部分時候,我是忠貞不二的40元消費者(湯+麵)。這些年累積下來,消費金額恐怕還不到一萬塊。 偶而,帶朋友來嚐嚐。 簡陋的環境,窗外下水道因氣壓變換的異味,總會使得都市生物渾身不自在。 哈!唯有「真愛」才能使嗅覺自動過濾某些氣味。 好幾回,被阿姑餓到肚子了。一直到後來才學乖:麵店下午四點才開。 我忍不住發揚「主權在民」的意識,為我那可憐茫然的胃爭取權利。阿姑才告訴我: 你可以去濱海公路大橋下十字路口附近那家麵店吃啊,那是我外甥開的 我這裡有的麵他那裡都有... 原來如此。難怪我老覺得那家店口味有點熟悉。 那裡雖然停車方便,但人來人往,吃麵高效率;櫃台很高,老闆也不會笑。 吃起麵來很有行軍的感覺啊~~ 不過,在外地人眼裡,那家店有名氣多了(美鳳有約據說報導過) 我曾想過進行小鎮美味地圖的製作。又覺得那是一種廉價的資訊輸出,褻瀆了胃的朝聖。 最近,我又發現另一個吃麵的儀式: 將阿姑的麵打包到烏石港堤防上,邊啖美味,邊欣賞矯健身手白浪裡翻... 當然,再一瓶涼沁沁的台灣啤酒就更棒了~~        

夜深人靜

幾乎無法想像,十年前,我對同樣的景象所產生無以名之的恐慌。 遷離都會回到家鄉,最大的障礙竟然是入夜後的無處可逃。 雖然,昔日居住的民生社區距離五光十色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走出去即有人煙」卻是一個從來不夜遊的獨身者所擁有的「遠離孤單」的強力保障。 回來的半年內,我確信:我恨這個地方! 如果,那個時候網路像現在這麼發達,我無助慌張的靈魂會不會得到救贖? 不知道。 我只能說:「索然無味、閒散無聊」的地域評論必然來自具有相同性格的人們。 十年內的後三分之一,我努力認識這個小時候的天堂所在。

0.6KM:阿媽的幸福滋味

她總是快樂的吃著,也必然在津津有味的空檔嘟一口給我們嚐嚐。 盯著眼前軟趴趴不甚起眼的食物,孫子們的反應大多是「不領情」。 事隔多年。每當開車經過某些鄉城,看到路邊玻璃冰櫃裡擺著色彩分明的糕點,一抹熟悉的笑容瞬時浮現。同樣的笑容,我在台北天母某處街面的起司店也曾遇見---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的相同幸福感覺。只是,這樣的滋味,已經來不及與親愛的奶奶共同體驗。 清晨,我再度走訪人稱「老人城」的小鎮。在這個厭惡空白的時代,老化也有老化的獨特色彩,差別在於你懂不懂得捕捉而已。 昏睡的小鎮,「市集」是唯一牛飲了保力達P的肢體。 ps: 點擊以下任一張圖片可見相關說明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  

方圓之外

圖片
方圓,原計方圓一公里 只是,懶人是我   極有可能將它變成 離家五百米 ... XD 這絕對是沒事找事做,該做的事沒有做 每每望著那一脈青翠山巒,那一片金色海洋 我又只想這麼做 我的工具具有寫實風格,我的眼睛卻是印象畫派 模糊的看這一切,始終自我想像... 我以為我都了解,直到離別前夕 來來回回的方圓之內   有多少仍是未知世界 一切,由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