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梗枋國小
站在教室旁,望著這座空間相當融入社區的校園,我問ALUAN:這個學校晚上有沒有人在教你們這邊的語言?她搖搖頭。 想起同學YAYIN 一回到家鄉就積極投入社區教室,週間下班後經常不見人影。我想我沒那樣的身命,但是藉由偶爾來這兒運動的時間進行語言交換應該沒問題。確認了ALUAN 的作息,與她道別,因為她的煮飯時間到了... 與 天主教堂的問題 類似,生活週遭似乎有頗多社會服務的意願者與需求者,但是兩者之間缺乏媒合,如果社會服務也有像love match 那樣的網站該有多好,順便還能進行觀察研究與資源平衡呢。另一方面,社會的不互信造成許多人還沒開始做就已經先煩惱,一怕受騙,一怕受傷。我想是資源分享的遊戲規則向來過度隱晦,好像提了這個就污染了熱誠的心... 剛剛自我介紹時,一時異想天開,挖出車上的 notebook, 坐在樓梯口秀給她 上一回的梗枋國小筆記 ,才發現這個校園也有無線網路,雖然公開使用的訊號弱了點。筆記型電腦號稱 laptop,可我一點兒都不想將它放在膝上,逡巡好一會,總算在辦公室走廊末端發現一處石桌椅。這個位置正好處於社區與校園的交界,如果能取消圍牆的話,不啻為一個理想的「中央車站 (註1) 」據點。 坐在樟樹?下,微風徐徐,蟲唧鳥鳴,真不想移動。 夏天即將來臨,大溪校園又要收歸國有,或許我該轉移陣地,來這兒享受郊野聚落的遺世獨立? 註1: 中央車站這部影片,最令我動容的,不是一老一少的牽扯,而是車站內書寫能力懸殊的雙方由開始到最後的互動情形。雖然有些時候人們的發聲不一定說與人聽,然而發聲的權力應該是均等的。於是,莫名其妙的,「中央車站」對我而言形成了某個特殊意義。 忘了誰說的,blog可以作為小型地域情資網站。如果南方澳有這麼一個 blog, 我倒認為乾脆到南天宮旁的活動中心開個說明會,讓各種不同背景的南方澳人都了解如何運用(不是親身操作),然後再由地方號召「會打字」的社區義工,專門接收任何當日情報(有點兒中央車站的味道)。這樣的地域型blog 可能會有多元的見解與趣味。較之任何單一固定的、商業掛帥的形式化報導。 (過去我曾狂想讓社區內的部分人士學習如何使用blog, 但後來反省結果根本是緣木求魚,尤其在宜蘭,幹這碼子事的很容易被譏評為「吃飽閒閒」。) 這想法很天真吧?沒關係,哪天看到某個村落某台小黑某個代筆,或許那就是我 ….. 但最好你也來 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