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7的文章

城隍老爺生日party.2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   ps: 點擊照片可看單張說明 波太拜了一輩子神明,直到現在,每陪她上廟裡拜拜,我還是得拎著她的衣領龍邊進虎邊出。但她說得也沒錯:『那麼多人都隨便拜還不是拜得很快樂?誠意就好。』OK, 我同意「誠意要緊」。只是好奇... 誠意究竟要如何衡量? 在這回的城隍繞境,我發現:誠意是讓熱情得以延續的主要力量,而熱情讓人們忘了歲月的刻度。在曾經悲情的 媽祖廟埕 前,有些陣頭參與者讓熱情破表,掌聲來自情不自禁...   相關紀錄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頭城鎮城隍老爺千秋祈安遶境觀後感 by atalanta   ps: 此次繞境活動的相關討論將放入「 頭城城隍廟 WIKI 之繞境篇」

橫批:好奇怪

城隍老爺生日party

圖片
遊境順序表     引導車(義消) 鎮公所花車 哨角 黑令車 北管(城隍廟) 小鬼爺(城隍廟) 大溪國小 梗枋國小 -1. 獅鼓 -2. 盛元堂武轎車 青白爺(城隍廟) 大里國小 人文國小 陣頭 牛馬將軍 牛陣(中崙社區) 布馬陣(竹安國小) 范謝將軍(城隍廟)+陣頭 范謝將軍+舞獅、舞龍+陣頭 董排爺+武轎陣+陣頭 三小姐+陣頭 二小姐(my idol)+陣頭 大小姐+陣頭 七少爺+陣頭 六少爺+陣頭 五少爺+陣頭 三少爺+陣頭 二少爺+陣頭 大少爺+陣頭 日夜遊巡+陣頭 文武判官+陣頭 案察+陣頭 十八式氣功 土風舞--城東、武營、頂埔、城西里 太極拳 元極舞--頂埔、城西、拔雅 迴避牌 娘傘 六房科 委員陣頭 鎮長、主席吉普車 官印劍令 諸神大轎 城隍老爺馬車 小飛俠歌劇團 (城隍廟演出) (咦?陣頭派勢看起來沒有比以往雄厚呀?不過,社區參與遊行倒是頗有意思。) 雖然與聖誕老公公也很熟(天主教堂的地緣關係),但是,我的床頭不曾出現過襪子裡的禮物。然而,當我因為被骷臚胸的高個子嚇哭而分到肇事者脖子上那一串餅的其中一塊,青面獠牙從此與聖誕老公公畫上等號。 有生以來頭一回明白意識到「貪婪」也是在城隍老爺的生日會: 當竹蒿才掃過我的身前,我就已經期待陣頭遊行行列可以很長很長... 但,行列有盡時。昔日,回到原點的大神尪會來場「跳過火」的精采較勁,不過城隍廟改建之後,因為廟埕腹地縮減,這類儀式幾乎不再舉行了。真可惜啊,假如未來的鎮政中心能將城隍廟整合一塊兒,或許可以考慮塑造一處具有在地特色的民俗展演空間。 【 2007.2.22 後記 】廟方工作人員表示:如今仍有過金火的儀式,只是地點改在廟旁馬路上(即開蘭路與吉祥路口)。遊行結束後每一尊欲返回廟裡的神像都必須跨過。 脫離童年之後,我被教育改造得太成功,即便心血依然沸騰於華麗的移動,但內心其實鄙夷儀式的意義,並嗤笑人們對空殼偶像的焚香膜拜。如今想來,覺得自己只是個不明所以、只會破壞意境的無聊傢伙。(現在的我相信:無聲的意念也有具體的作用力) 今年,讓我懺悔的機會又來了。擴大舉辦的宜蘭年活動配合正月初六的民俗慶典在頭城盛大舉行。聽廟公說「今年的陣頭會更具規模」,是麼?俺竊喜。   2007頭城迎春   這一回,頭城鎮公所網頁在年節之前已經 精緻呈現這項活動的內容 ,值得一讚。不過,俺仔細搜羅,就是不見陣頭的遊行時間。這真是

新年散步

town stroll : 雙溪、貢寮、石城、梗枋(搭火車) bike trail : 金面、中崙、頂補下埔 beach walk : from 烏石港 to 大溪 hiking : 鶯石尖、桃源谷 exploration : 頭城河堤(從竹安出海口) marina walk : 南方澳漁港(with taoga's uncle?) 這個年,老哥老妹剛巧都不回家過,老姐也打算不回娘家。我看爸媽似乎沒啥哀怨的,或許經歷過一些事他們漸漸懂得學會珍惜和諧平靜的幸福吧? ← 呵呵,經驗要我別想太多。老實說,我還蠻想體驗這種類似獨生子的感覺與責任。至於無聊否?倒是不必太擔心,少了手足炒熱氣氛,卻增添同鄉網友的相認刺激,俺脆弱的心臟也只能承受這麼多了 XD ps : 艾咪何責任重大呀~不知道之前來自大坑罟、梗枋...的網友願不願意也 cosplay 一回地頭蛇?許多聚落式的所在經常讓我不好意思「打擾」。 扣除除夕的整理、初一coco 拜、初六的城隍老爺繞境、每個夜晚反其道的專業磨練、社區參與的側記、方圓筆記的補齊… 俺滿腦子只想要走路 → 仗著過年期間家鄉人氣夠,將平時沒膽一個人走的地方好好踩一踩,包括打烏石港北堤沙灘向北漫步,看看究竟能走到哪兒、欣賞沿途的風景…與障礙。在那之前得先買雙運動鞋+健腳,畢竟冬眠以來俺已名副其實成了肉腳。改善方式就選擇騎腳踏車繞過方圓之內記錄過的所在好了。

波船長的椰子琴

圖片
波船長之手抖抖圖 不知道為什麼,方圓筆記寫久了,臉皮越來越薄。有時候看見一群文化蒼蠅...噢不,一群文史工作者義無反顧的、用著理所當然、客氣但強勢的口吻「請教」在地耆老或居民,俺忍不住為自己昔日的大面神感到羞愧。自我批判的結果,除非搏過感情或稍微認識的在地人,我無從汲取在地訊息。(老實說:在地融入不是件簡單的事。) 不過,這樣的認知也讓我有機會謄整方圓之內的人際架構:親戚、厝邊、經常「交關」的商家、朋友的家人、老媽的同事... 。這些過往可能沒有共同話題的人如今讓我左右逢源。其中,資源被壓榨得最凶的無非是波船長囉... 可能長年遠洋面對大海空寂時需要不時溫熱生命記憶,波船長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影像被凝煉得頗精純。每當我心血來潮欲探索半世紀前的小鎮,從他那兒總能挖出超乎預期的記憶拼圖,像是海洋五四三、中庸街的查某人間、媽祖廟前的禁忌傳說、不安年代的苦中作樂、「小學校與國民學校」的殖民感受、竹安橋與水流屍、竹安河到烏石港的行舟水路... 基於他很忙而我很懶,有些故事聽過就算了。唯獨今天這一則,因為翻轉了俺對家族音痴的既定印象,極度震撼、不敢或忘。 兩年前的某個夜晚,昔日的洞蕭黑狗兄、今之卡拉達人的二叔拎著二胡上門討教,俺才知道那個曾以慘烈音階攻擊卡拉OK客人的波船長曾經是地方子弟戲的台柱外兼弦器製作高手!可惜馬尾巴難找,要不然音樂沙漠如俺家終究能擁有一件樂器了。 最近,朋友有了馬尾巴的取得途徑,俺於是趁年節打掃空檔逼迫波船長話說從頭。可憐的波船長,老眼昏花危顫顫抖出 南管 福祿的主弦樂器 -- 椰胡 -- 的身影。 ps: 基於俺對樂器,尤其胡琴完全陌生,以下描繪的名詞以發音表達為主。 構造 椰胡的構造與材料簡單且容易取得(在那個年代)。除了硬木做成的軸身及調弦用的「絞止(ká-chí-a)」,再就是產生共鳴的半個椰子殼與檜木薄片,以及兩條絲弦。挨弦仔(e-hiân-a)的部分則是由箭竹與一束馬尾巴(約15~20條)構成。在馬尾巴及弦及椰子殼接觸之處,多塗抹松膠已增加澀度,聲音才會清楚。 椰子殼多大呢?波船長伸出雙手大約比一下,喔,直徑約莫3~4寸。 至於檜木(hinoki)的取得嘛,頗符合 recycle 的精神:棺材板。棺材是窮苦年代一般民眾最捨得花錢的消耗品,取得容易。將上等檜木磨成約1~2mm 的薄片,小心黏附於椰子殼剖面預先

【城市游擊】Urban Curator

圖片
不少外地人對我說:『哇,你們宜蘭的農舍好美啊!』 或者對著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地中海、北歐甚至中東造型的餐廳、民宿驚豔讚嘆。 見我反應遲鈍,他們總是反問:『難道你覺得不美嗎?』 hum, 怎麼說呢?並非質疑多數人的鑑賞力(即便咱們國人有被集體催眠的習慣),俺只是對審美觀這玩意兒「開始」感到困惑: 它何時來的?怎麼來的?它啥樣子?或者... 它到底存不存在? Inhabitat 是我頗喜歡的軟性設計閱讀,雜誌的目的主要分享「作為一個地球人,怎樣才能活得良心又活得爽」的各面向聽聞。前幾天讀到一則有趣的行動紀錄: Urban Curators Project In Downtown Providence . 由六位 Rhode Island 設計學院的 學生 所發起的行動計畫 "Urban Curators (城市策展人)" 利用畫廊常見的畫框,以簡單的固定方式(貼雙面膠帶或用手舉著),框住某些角落的某個特定物件或視野,讓都市景觀與展館似的環境巧妙 連結 起來。行動一開始,這六個學生分別拎著數個框架尋覓安置點,之後,居民可能在一轉身、一回眸之間不經意瞥見某個框架出現在頹壞的、花狸八貓的牆面,或者某個荒廢的角落。被框住的景物與景物所在的背景提醒人們那些平時不起眼的物件或空間所展現的藝術價值,藉由美的感受,也讓民眾體認到這些即便是傾頹了、毀壞了的都市空間同樣能在我們的人文環境中扮演重要的腳色。 接下來,改由民眾來更換這些畫框的位置,或者自行添增畫框在民眾自己認可的地方。 ps: 相較於對環境侵害性高、獨佔性強的 graffiti, 我個人欣賞這種街道藝術的展現(or 灌輸?)。 這樣的經驗是不是比課堂上的黃金比例、色彩學、審美法則更有趣呢?可以發現、可以討論、可以批判、可以實踐、可以理解多元觀點、可以交流差異價值。空間專業者經常頭疼民眾不懂、行政官員也老嚷嚷民眾不認同,但在這之前,可有足夠且細緻的溝通?可知擊西或須聲東? 以老街為例。前陣子因應鎮史館開館所舉辦的在地文化節,其藝術的展現就僅是在老街的亭子腳擺些畫作( 參考巴字第508號:中秋連假III ),造成老街住民出入不便,也換來參觀民眾的漠然。不論是行動或活動,都是行銷老街未來像的極佳契機,誘引老街住民的參與(記憶的、甘苦談)、促進鎮民對議題的討論(都市計畫說明、區域住民大會)、創造訪客與住民的交流或彼此

【公民生活】地方政府網站

閱讀 neighborhood concern 的時候,看到 Fairfax county,Virginia 網站設計,覺得頗有意思。 網站架構主要還是以訪客使用目區分:living here,doing business, visiting, government. 其下再以目的訪客的可能需求作為主題延伸,例如居民的部分(依字母順序): Animal,Building Permits, Cable Television, Citizenship & Voting, community & Volunteering, Consumer Protection, Courts, Emergenc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Health & Human Services, Housing, Jobs, Land Use & Development, Libraries, Parks & Recreation, Public Safety, Public Works & Utilities, Recycling & Trash, Schools & Education, Taxes & Revenue, Transportation 當使用者進入各個主題之後,一段以使用者考量的敘述巧妙的引進呼應使用者需求的解決方案(或概念澄清),而當使用者有了較為完整的概念,底下便條列真正執行上要注意的地方,或者提供實際的執行參考。「權責」這種硬梆梆的玩意兒經過一些細微的處理(口氣、形式、順序)變得比較體貼。當然,問題或許沒那麼簡單,於是左邊的 side-bar 會列出相關的資源與部門。 與曾替政府部門架設過網站的朋友聊起,他覺得這架構不難,而且台灣不少縣級以上的政府單位網站也以類似使用目的區分,甚至分門別類條理清晰,畫面質感凌駕其上...因為沒什麼好比的,所以平常作為 ending 的那一句「人家花多少錢、我們花多少錢?」這回就沒再出現。 是嗎?這樣的網站讓我每每一探總是怵目驚心 + 當頭棒喝 ^^"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身體有狀況,卻不知道該看哪一科?似乎病急還得先亂投醫一番,最後才有機會轉到對症的科別。生活中也有許多困惑,像是...馬路破了個洞,該通報哪個單位?有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