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7的文章

SeaWall Walk@外澳.B

圖片
對於它,感覺很複雜。 以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而言,它的處置方式是正面的。但就再利用的 解決手段 來說,它卻讓人觸目驚心。 僅處置建築物,而無周邊環境承載負荷大幅提升的對應措施(40個住房單元 vs. ?停車量)…其後續也頗值得關注。 生活周邊,無非就是這些細微所構築成的大環境氣候。等問題完整呈現時,多已病入膏肓無力回天。 相較於前後兩段住居密集的堤防,這一小段目前像是狹而長的橋樑,但不久的將來,它的概況將不可同日而語。怎麼說呢?除了這一端有著堪稱鎮上稍具規模的住宿據點,另一頭目前正興建外澳活動中心,不清楚它將與外澳車站發生啥樣關係,但地域門戶與住民中心的集結或許是方興未艾的港澳濱海遊憩真切與社區居民發生實質關聯的場所(e.g. 地域市集、導引解說)。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介之其間的廢棄軍營。 台灣的河道、海堤有許多類似的軍用據點。 這些空間對至少一半國民而言是陌生且神秘的,對曾經意識其存在的民眾而言,它們是歷史地景。與歲月、記憶、生命發生關連的景觀皆屬於文化資本,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財。如何善加運用其資質以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地域資產…考驗著眾人的智慧。 之前,外澳居民曾申請利用為資源回收據點遭到駁回。 幸好駁回,要不然那真是太大材小用了 XD 各位看官,請發揮您的想像,它可以做啥用? 當我駐足欣賞這棟怪異詭趣的建築,迎面是一位晨遊堤防的愛好者。道聲早拉開話幕,原來這位男士是社區協會出納。據他說明才知道介於兵營與活動中心之間是 縣府的公有地 。看來,一旦碰觸海濱發展議題便不能不弄清「公有土地」的相關知識。 由於幾乎沒有商業活動,不受遊客青睞的這一小段堤岸在晴天午後,尤其黃昏是相當紓緩宜人的。 向東望 海浪綣伏砂岩交錯 之間、向西端詳山脈碧綠… 半路發呆也不會引人注目。

SeaWall Walk@外澳.A

圖片
難得有機會不受濱海公路車流影響端詳這片新興海岸入口。 護欄鋼板、弧型橋面、幾何巨大量體…構成極度不協調的畫面,惹塵埃的代價是換來被切割的海氛與被遮擋的朝陽。 因為名之「港澳海水浴場」,所以,外澳堤防有的,於遊客中心對面的港口堤防也不能少,即玫瑰色系 =.= 的洗石子地坪即將越過港澳溪。有點好笑的是,被外澳某位老人家形容為「看不出不同」的貼狗皮膏建設短期間反而對港口外澳一帶居民的每日晨間 pier walk (到烏石港外海凸堤) 設限 著。 A段:遊客中心 - 外澳國小 原計六月中旬開放(媒體報導)的港澳遊客中心目前尚未完工,我只好選擇貝殼博物館底下穿堂作為大澳堤防入口。 在頭城海水浴場看了十幾年的「烏龜下蛋」- 紅太陽從龜山島旁冒出海平面,對於外澳海堤所見景象 - 烏龜蛋被噴得老遠 - 感覺頗不習慣。海灣海灣,果然,海岸是彎的。 這一段海堤,拜遊客中心之賜,東北角砸了大把銀子妝點得金嚇嚇,為免將來收費後又成了鎮民我走不進的廚房,不踩它幾回怎行? 頭城北邊的沿海聚落,雖然同樣被堤防隔著海,但幾處海堤的角色各不相同。昔日大澳堤防的狹促與封閉反成就今日完全為居民所用的高品質後巷。手腳快的商人紛紛搶駐,生活與生意之間,平衡儀危險的搖擺。 如此的 規劃設計,與住商混合區環境協定的不明確,再加上缺乏輔導住民因勢經營對應業別的軟體措施,隱隱對既有住戶形成一股驅離的態勢 - 離開才能獲利、不離開便形成國內低水準觀光文化下的弱勢。除此之外,取代居民生活習慣與地域景觀(肉粽內菜圃)的堤防下方停車場,則是另一個讓人困惑之處。 20來個停車位創造的利益 vs. 海岸前景的破壞與後續的污染問題(噪音、排放)… 除了鼓勵駕駛窩在車裡吹冷氣望海之外,我實在不明白這停車場的正面考量,除非是提供給居民停車? 要不然 100米之內 即是我方才落腳的停車場,大小客車皆可停。不足的話,700米外的烏石港停車場空空蕩蕩,正好可以提升即將整修完的港口堤防步道+ 港澳人行橋 利用機率,且營造出不同漁村聚落風貌的 approaching. 【2007.8.4 後記】今晚熊熊想起「 土地及建築應附 設停 車空間標準」 ,只是配置的區位太破壞美感,而空間轉移這類概念尚無法可循。 除了成就攝影畫面,設計者還需要強化什麼? 在各行其是的設計單位(建築與景觀)與執行單位(東北角與地方政府)之間,住民失去什麼換來什麼?

【包租公民宿】夜囂

其實,相同事件 十年前 已經上演過(發生地點:濱海公路)。當時俺還擔心司機悶在密閉室內會發生意外而掛了通電話給派出所,沒想到司機只是因為開車疲勞又不想花錢找汽車旅館便直接停在路邊休息。又因為不耐被蚊蟲叮咬,所以關窗開冷氣。只是啊,爽到伊,甘苦到方圓五百米以內的居民 — 發動的引擎聲擾得咱徹夜難眠。 這一回,俺決定發鴕鳥功,搬到屋子後頭,來個耳鼻不聞為淨。這種環境公害要是不毒死個一兩人,發聲抗議反而會被當成難搞物 + 迫害可憐低層勞工的惡棍哩。(俺便聽過什麼「司機賺錢辛苦啦,給他睡個好覺又如何,不然發生意外造成更大傷害那又怎辦….」云云)。 今晨醒來,依例跑到陽台呼吸清新芬多精… 嘿,那輛車 依舊在 ,引擎倒是熬了夜。空氣裡瀰漫不好的味道。 再也受不了,趁買早餐之便敲了卡車司機的門。(被大大的排氣筒噴了個滿臉 =.=) 司機聽完來意面無表情應了一聲隨即關上窗。待我轉身之後,卡車熄火了。 其實,若非他快速關窗,俺打算遞給他一張地圖,上頭說明如何抵達一公里外遠離住宅區的好去處 — 海水浴場旁的林蔭大道 — 俺的小鎮 top 10 睡覺點。 關於停車熄火 目前台灣尚未通過法令強制執行,僅是強力勸導。但在我的經驗裡,發現遊覽車司機最頑強,最理所當然。慘的是他們通常成群集結,所到之處氣溫隨即升高,噪音強力壓境。可以理解他們的苦,但…誰能發明殺雞不用牛刀之最符合環境效益的人體冷卻器? 關於空調機的污染防制 讀了MJ Klein 那篇「對街的怪物」,思緒忍不住飄到大坑罟住宅區內 興建中的度假飯店 ,該建築地下一樓、地上十樓,預計86戶(為啥用這個單元我也納悶)。不難想像在僧(遊客)粥(安頓處)比例極不協調的小鎮,數年內該飯店客滿的機率頗高,尤其夏天。屆時,86單元的空調運轉會造成啥環境問題? ps: 說到噪音,才想起俺家年老的抽水馬達運轉起來也是很驚人的,雖然一天才一回,每回不超過五分鐘。嗯,該找個時間橋一橋了。 住宅的設備維護與管理還真是城市裡相當難唸的一本經。

新品試用 - 頭城河堤

圖片
喲!已經完工了。問旁邊路過的阿姨這堤岸路可以使用嗎(工程未驗收前照理是不能使用的,否則將來甲丙雙方容易就瑕疵點起爭議)? 阿姨點點頭說她們一大早都走這條路去運動公園,但提醒我要小心,因為路太小。 雖然俺詬病這條「河」的河岸工程處裡方式,但水岸路確實有利於城北里居民的生活使用。只是印象中最後穿越鐵軌底下的地下道讓習慣光天化日的小鎮居民我感到有些陰森詭異、危機四伏... 俺終於踩上這道 欄杆密度高到令人有點不舒服 的堤頂路。約莫1~1.1米寬的堤頂,去除欄杆大多只剩八十幾公分(洗石子預鑄磚的對角線約42公分)。雖然以本人的高超騎術沒啥問題,不過右邊乾裂的田地看起來虎視眈眈(迎接我)的樣子... 還是腳踏實地吧。 結果,左手肘頻頻撞到跟堵牆沒兩樣的圍欄... 這莫非就是阿姨不斷強調路太小的機關? (ps: 手臂自然垂放的人體寬度約60~70cm, 兩手叉腰的人體寬度約80~90cm.) 方才也跟阿姨確認過,昔日沒欄杆也不曾有人因此跌下水。就算錢太多,解決水岸安全防護的模式更多,為什麼花了錢卻侷限了主要機能?這條休閒路,沒有停憩處,散步的人也不能隨步伐自由擺動雙手... 難道要居民在堤頂行軍嗎?=.= 何況,若欄杆的目的是安全防護,那怎不怕民眾跌進田裡?乖乖。 綜觀國內社區催生型建設幾乎只能停留於「立意良好,手段糟糕」的境界,why ? 走在「 頭城河整治工程 」之上,發現家庭污雜排與雨水並未分離,綠藻與福壽螺依然歡樂( 圖 ),裹著水泥衣的石垣也遮不住過多的水泥構造( 圖 )。整治二字太銷魂,充其量僅是清除河道旁與堤頂的雜草罷了。 我望著開蘭橋下神秘的地下道入口而遲疑著。電車轟然駛過,穿越、中止、引入的元素構成一幅說不出感覺的畫面。 橋下的這條「 死巷 」,停了一些車、擺了幾張舊坐椅,除了居民偶而閒坐、少部分流浪漢棲身、以及如俺與當時另一個盯著我卻也不靠近打聲招呼的詭異份子... 外,平常時間人煙稀至。於是,才有機會成就右圖內如此的紀念碑 XD 相關筆記: Morning Stroll -May 10, 2007 尋找頭城河 Ⅰ 、 Ⅱ 頭城河- 影像

土地、資訊、財

與 chiu 再次對話之後,深覺地政士專業當如是。平鋪直敘、條理分明,不必扯太多,耳朵也不必太用力就能聽懂。她讓我決定修正往後賣弄專業知識時該打的折扣。 在前次談話中,知道福成即將納入「擴大頭城都市計畫」的範圍之內。消息來源據說頗可靠。 頭城鎮擴大都市計畫 而非 大洋都市計畫 ?wow! 這令我有點震驚。不過,逡尋網海,的確是不怎麼清楚的提到過了( 宜蘭縣議會第15屆第01次大會施政報告 ),看來俺的臨睡前議事錄閱讀頗含糊。 除了二城、福成即將被納入擴大計畫範圍,chiu 好康道相報的提了烏石港都市計畫正在徵收。而在我寫這篇的同時, 最新訊息 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 已經拿下烏石港區周邊(不知道周半徑多少?)規劃案。而我也同時想起兩三年前聯繫濱海公路與大坑罟的新路兩側興建花壇時,施工的朋友指著路北方與烏石港之間曾是公車總站處的偌大田野說道:『那些早就被ZZ立委與當時的HH院長通通買走了...』 朋友進一步說,要不是沒錢,不然濱海公路屬於東北角的國有土地在今年二月前都可以買,那一代現在申請民宿比以前容易太多了... 呃,心臟承受不住。金錢是我另一個遙不可及的愛人。 新的土地法中規定: 海岸不得屬於私人所有 (可能與最新的 國土改革計畫 有關)。於是,嚴法之前總得寬民,所以在82年七月之前興建房舍若有侵佔國有(海岸)土地者,如今已放寬讓他們從承租進而享有優先承購權。 國土復育方案範圍內國有土地得讓售 位於國土復育方案範圍內,與私有土地交雜無法單獨利用之國有土地,得依法讓售 資料來源:《國有財產》2007/1/8 位於國土復育方案範圍內,與私有土地交雜無法單獨利用之國有土地,除有特別情形外, 自即日起 ,得依法讓售 為促進 土地合理有效利用 ,位於「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 」範圍內, 與私有土地交雜無法單獨利用之國有土地 ,除屬都市計畫地區之公共設施用地、行水區、河川區與保護區,及非都市土地地區之林業用地、古蹟保存用地、生態保護用地、國土保安用地,及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需保留公共使用之交通、水利用地、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以及交雜土地出售總面積在1000平方公尺以上,且交雜土地出售總面積占國私(即申購人)有土地合併使用總面積30%以上者外,得依法 讓售予私有土地所有權人 。 行政院為有效管制山坡地區、河川區域、海岸、地層下陷地區及離島的開發行為,並積極復育

200m : 正本清源@開成寺

圖片
於是,發現鐘鼓聲響來自3F的吳沙祠且由一群穿著黑袍的佛教徒? 各守著一邊配合誦經聲催動時… 俺納悶不已。登上4F是好幾尊巨大的佛像,中間那位印象中應該是觀世音菩薩,然而這而不是佛祖廟嗎?所以「觀音=佛祖」?我的天,雙手已經合十卻不知向誰禱告。尷尬低下頭,瞥見地上一個塑膠袋。內心琢磨著該不該在佛祖面前表現正面一點…大腦卻又一旁嗤笑太虛偽… 我撿了它,交給廟公。突然想起方才的疑問,就在莊嚴的佛祖殿內開起一場 Q&A. 十分鐘後,俺羞赧得不知如何是好。原來,那位在3F被我ㄧ直當吳沙公敬拜、面目黑黑的神像是當年吳沙自漳州渡台所攜的開成寺主佛 - - 「黑面金身觀音佛祖」!而且,3F 並非吳沙祠,而是重現當年開成寺的組構:左右兩開間分別敬祀吳沙與大眾爺。至於 4F 的大尊佛像則是後來追加的。3、4F 皆為開成寺。為正本清源,開成寺也由當年的「佛祖廟」正名為佛寺了。所以我聽到的聲音來自佛教徒的早晚課。不過,除了初一十五才會敲響鐘鼓樓中的鐘與鼓,其餘時間只是敲案桌旁的盅與大木魚(←呃,正確名詞俺不知怎麼稱呼)。 昔日因應民眾生活條件不忌葷素的佛祖廟如今轉向正統。因為人們總是將最好的奉獻給神,然後自己再分一杯羹。而那個貧窮年代,肉食恐怕是偶而方能啖之的珍饈,不先請眾神用過哪好意思自己吃。如今道佛儀式的轉移,我懷疑民眾多少人能跟著轉過來? 不能呼觀音佛祖而要稱觀音菩薩,六月十九不是佛祖生而是佛得道日… 這些,算不算另一種記憶的失落? 我持續讀著那位不能再稱為廟公卻又不知如何稱呼的A先生送給我的開成寺簡誌。 其於鄉野勇靈骸奉祀於城西里本寺北側巷內立碑「開蘭英靈祠」… 問此,A先生帶我走出大殿,指著廟側俺偶而交關的 豬腸麵線攤旁小巷 :巷子裡進去兩間屋左轉就是了。 orz, 俺完全不知道吉祥路上有這麼一條巷弄。 接著,我問開成寺周圍看似祭壇又似誦經室的一些據點都是啥用? A先生指著方才巷弄旁的空地道:這是師公春的孫子;續遙指廟右方: 廟邊空地 矮房子那兒是師公讚的外孫。 wow!! 昔日小鎮唯二的紅頭法師繼承者如此各倨一方,相當戲劇化哩… 告別A先生,俺捧著手裡的簡介決定改日好好研讀一番。 相關筆記: Town Stroll-城隍廟 Culture is ordinary - 鐘鼓節律 【童年四象】廟口.1 、 戲棚下

Morning Stroll - July,2007

圖片
大概睡得太舒服,心情好到忍不住跟每個交會的身影打招呼:「賢早」。 年輕一點的生面孔的連續反應大多是「呃→微笑」(不自由主),老一點的OJS or OBS們就自然多了,三不五時還會哈啦兩句。因為中年以上的人不是睡覺、運動,便是上菜市場,俺沒多少機會被遭遇者品頭論足(厚,俺們這小鎮的品頭論足都相當光明正大,你高興的話一轉身就能加入討論 XD) 南門土地公廟旁的OJS論壇九點才開始,我可以暫時鳩佔鵲巢,研究研究他們為啥死守路邊不進公園?咦,平平在榕樹下,大馬路邊的硬是比較涼。前幾晚與老姐走過,她也覺得 三角公園 鋪了水泥感覺起來「顛倒害」。至於我呀,只盼望有人能再鋪層架高木棧板(完成面離地40com左右),一方面充當路緣座椅,容許來往拜拜或附近OBS擺起八卦陣,另一方面小朋友們與我也能在上頭玩耍、睡午覺~~ 唉,我想得真美。 介於土地公廟與媽祖廟之間,有一處被我哈了許久的庭前角落。屋主利用大大小小的容器(有些是隨手取得似的)在屋簷線底下鋪陳一座生氣蓬勃的水生植物園。俺每次經過視線總忍不住卡在那片綠意上頭…尤其雨天的時候,沒有天溝的屋頂落水就剛好滴入容器裡,形成一幅有機的畫面,非常有趣。扯這麼多,俗辣我怎麼也鼓不起勇氣站在屋前待超過五秒←想也知道那怪極了。即便今天這麼早起也一樣。幸好不遠處也有一戶人家將老屋亭子腳當成小花園,總算容我慢慢品賞。 接近北門土地公廟。週末早晨,有人將我誤認為遊客,看我古怪端詳些什麼還會主動跑過來解說。雖然很想成全這份古道熱腸,又怕將來見面「爆空」,只好表明身分,希望他不要洩氣。不過… 遊客會這麼早出來逛街嗎?@@ 市場的攤販有的才剛卸了貨。這似乎是個拍攝某荒謬現象 1 的好時機,但俺又第N次發生莫名奇妙往前走的情況。這回還直接走進鎮公所! 有限的前院花木扶疏,對比後來取向纘祥路的現今大門,可以看出頭城人越來越沒氣質… (←這傢伙分明想招眾怒) 打到回府,因為夏天的太陽升空速度可比美火箭。幸好纘祥路還在一片陰影中。 若非苦苦等待 google local business center , 俺應該早已完成自行車行、早餐店…等小鎮民生地圖了!思及此,眼前赫然出現一家 新開張的早餐店 。嗯,橫?那不是古早時的民眾服務站嗎?怎麼搖身一變成了早餐店?台灣的眾多民眾服務站不少「不明某黨產」,不知道藍色地盤的小鎮這層關係又是怎樣? 走過 喚醒堂 、腳步太

體貼

哈,這不是良心發現篇、也非歌功頌德篇,純因心有所感,在我書寫以下文字之前。 今天,我將 The Missing forum 的文字大小改回 10pt. 無法滿足某些老花網友關於字太小的反應,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如今各電腦解析度的混亂 -不再是前幾年 1024*768 為大宗的情形,而是從 800x600 到 1440*980? 的都有(大概因為桌上型液晶螢幕越來越大且輕薄短小的筆記型電腦越來越暢行)。雖然之前跟啟蒙師學來的那套排版原則越來越不敷使用,好歹其精隨 - 「體貼」- 可以不斷延續下去... 不過,我覺得體貼這個詞似乎不是很足夠來表達我心中對體貼的定義。 將靈魂套入另一個靈魂去感受異體的感受...還差不多些。 google group 今天在瀏覽 鎮公所 新網站功能時,不意間按到前幾日令 asan 讚嘆連連的 google group. 這位女士雖然已經逐漸脫離俺周遭可用的麻瓜指標,某種參考標準依然俱在。google group 介面陽春,但光是讓人藉由一步步的文字閱讀便能輕易建立屬於自己的討論空間...這款,就是體貼的十足展現。然而,體貼不僅於此,它改進了不少之前的弊端,比方:申請的 url 只會出現帳號,因此為了讓網址有意義、方便聯想(e.g. 頭城),我得再去申請一組帳號 toucheng. 真是麻煩。現在簡單多了,一個帳號可以申請多組群組,url 自訂,順便補足 group 討論空間無法分類的遺憾。更令我激賞的,是這些討論內容可以訂閱 rss . 而且以 RSS reader 瀏覽,除了即時掌握關注話題,版面老實說比在 group 裡更適合閱讀。回過頭看鎮公所前陣子秀出的 新網站 (如今又介紹是蘭陽技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專題,讓人搞不清楚究竟只是專題的展覽還是新網站就這麼回事?),除了版面改了點,體貼的程度與改變前幾無二致。 google group 的改變,讓我又對 小鎮論壇 蠢蠢欲動... (至少,與其麻煩使用者在各個阿撒不魯的論壇網站註冊,還不如註冊 google, 安全些,附加價值也多些,當然,對麻瓜的體貼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瀏覽器 我逛網有個習慣,便是使用 全螢幕 。不受 menu bar 影響的單純呈現更能欣賞每個部落客對自己空間的妝點,並由其中琢磨一絲絲部落客的性格。也因為如此,俺完全無法容忍 FunP 那樣的蓋帽行為,那真的像是一個畫了美美新

地域主義以外

圖片
說到衝浪。因為俺不想老在烏石港北堤上霧裡看花,那太無趣,前陣子就衝浪的鋩角請教某位朋友的外國衝浪高手老公(還是男友?)。扯呀扯的,突然就迸出一個字眼叫 local. 雖然那好像牽涉衝浪遊戲的「國際成規」,但,喜歡打破砂鍋的我忍不住追溯成規之所形成的緣由。最後得到的答案是:local 衝浪者好比披荊斬棘的拓荒者,有時甚至是衝浪環境的維護管理者,加上擁有豐富的物理環境知識,基於此,禮讓 local 優先是必然的。 喔,簡單說:大概是「吃果子拜樹頭 + 入境隨俗」的意思?難怪不少 local 衝浪者嚴守教條而拿翹。不過... 很好笑耶,上述成規的權責到底有無對等?總不能理所當然到只「沾」後而不觀前吧!這些年來,除了聽聞某一群衝浪年輕人號召淨灘、以及大溪某衝浪小店稍微與 "eat locallly" 沾上一點邊...以外,俺只看到衝浪業者搶地盤搶到將美景拓成荒,十足的環境成本乾坤大挪移。我以為如今多家競爭會讓服務品質加速提升,結果還是有衝浪者埋怨行前教育不夠、環境管理不足、沒有保險...等等。 另外,假設尊重 local 的概念是衝浪者的基本認知,不知道這種美德能否延續至岸上? 隔斷 vs. 干擾 昨晚乘著涼涼海風、伴著悠揚音樂漫步大溪堤防,參加音樂節的青年三三兩兩愜意倒臥堤防望夜空... 一旁的朋友好生羨慕大溪居民有這麼安全又祥和的優質步道。 走到廟前廣場一旁,有幾位住戶坐在自製的堤防座椅乘涼。我問他們可去國小那邊逛逛?一位住民很直截了當:『那個我們不會去啦』。嗯,也是,消費對象不同。就在我與他們聊起風為啥不會黏黏而是涼涼的物環問題期間,朋友已經與歐巴桑哈啦上了。不久,身後傳來一陣爆響,來自廣場旁出租作為衝浪客民宿的矮平房。朋友說附近住家經常被類似狀況搞到難以入眠。有時只好向屋主反應,但干擾總已經發生了。原來這便是她們方才的對話。 有時陣,半暝就會有一陣這款開講開講突然間就爆出的(大)笑聲。睏到一半就「咩~」措嘎驚醒... 歐巴桑補充道。 朋友訝異於這種干擾怎麼可能容許發生?何況這兒多數是住民,至少該有環境協定。 我問她,假如在地住民的舉動被視為地域保護主義而遭到反駁甚至不願遵守呢? 她以外國學生宿舍容許 friday night 辦 PARTY為例,強調這無關地域主義,而是公民品質。 時間的關係(十點多),我們循原路回去。幽暗

圍城 something

盛夏‧蠢蠢欲動 最近,俺被問到哪個 blog service 比較好的機率有點高。除了 asan 的正經事,其餘約莫有著「想知道大家一直在傳的部落格究竟是啥」共同意念。我腦子轉了一圈,實際將各個服務操作一遍,結論是「樂多」。除了這些人年紀都不小以外 XD...其文筆皆優,提供一個至少能讓我不至於一進入便倒退嚕的版面是選樣的基礎考量。畢竟,盛夏亟需清爽。 有些朋友倒是問了:『你不是碎碎念過 roodo 嗎?』 俺回答:『是啊,但你以為她不會進步嗎?如果有心。』 如果有心。這樣的改變也隱隱作用於小鎮公部門。 即便慢、即便凡事需要一點時間,但動與不動之間依然存在相當明顯的差異。尤其認知。 我在質樸到近乎「了笑」的鎮公所 網站 看到一絲運作轉化。 其實,在公私部門交流出現長久斷層之後,只要公務員有一點點的人性思考,多一些些生活感受,該網站將只有版面不足之憂而無內容匱乏的煩腦。 小鎮動靜 memo : 福德坑溪的 暑期生態親子營 福德坑溪 雖然不長,好歹也分個上中下游三段。親子營的活動範圍應該設定於上游區域,也就是宜3-1線的範圍。有時候俺異想天開,想仿造國家風景特定區的模式給小鎮安個特定區,這個 入口 之後的 整座山域 將是首選。 與蘭陽博物館不知道啥關係的 頭城鎮史館營運工作--傳承藝文研習 我常見老一輩頭城人多少有點文質彬彬的息氣,自己也度過一小段文風薈萃的小鎮時光---除了海風,聞到的都是墨水味。如果將小鎮劃分為市街、聚落、河海、山野,前二者與後二者在我的定義裡分別佔據文武兩極。海水沸騰、山峰沁涼之際,小鎮的人文脈搏似乎也隱隱跳動了... 神龍不見首尾的 頭城河整治工程 這條貫穿小鎮核心的排水溝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否則查遍各大政府資訊公開網站找不到任何訊息。都已經進入二期了啊... 看來老身要厚著臉皮出馬去當個好(ˋ)事公民,搜羅一番後整理至 The Missing wiki. 唉唉,工程單位腦袋還依然孔固力哇~ ps: 週末,美好的趕工日。混上來寫寫 blog, 有一種偷雞摸狗的快感。只是,我原來的標題為「步道?兜風道」--- 一則看 千里步道新聞 有感而發的碎碎念...結果牛頭不對馬嘴 XD

13mins 冥想

圖片
人際 最近遇到一些舊識,頻率最高的詢問是「你這幾年都做些啥?」。 搞到最後,我發現居然可以由給不給知道這個 blog 作為心靈距離的測量依據。 或許因為我對他們不夠了解,也或許...不夠信任... 有時候,我寧可被誤解「無所是事」也不願讓他們知道我都幹些啥事。 畢竟,不僅僅所在會造成價值結構傾斜,吃飯工具也會。 另一方面,看似人際關係邊緣化的我又頻頻主動拓建某些關係領域。 「知道我在說些啥」是一個相當絕對且主觀的界定標準,不論是實際生活或是心靈場域。 有時候,一句話,一朵會心微笑...便能判斷彼是否「吾道中人」。 簡單說,我喜歡跨界遊走,但這對昔日生存場域所建立的關係人們而言,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廢」 :-) 然而,由技術優先、 社會責任 、生活實踐... 這一路走來,即便優越的高度越來越低,生命卻越來越有趣。 20年前,我在思想上由女性傾向無性。現在,我的期盼,由 somebody 逐漸轉成 nobody. 也才明白"I'm Just me." 不怎容易。 虛實 左側雖然是活生生的場景,但是在清晨五點半佇立水岸一角感覺卻無比虛幻。我納悶人們所謂「虛實」的分際。 非常入世的都會青年在結束一晚的情誼交際之後於子夜十二點催醒俺家的電話鈴。我的反應只能以「傻眼」形容。繼續納悶熟稔於「正常」社會關係運作的傢伙竟然連人與人基本關係的界線都不明。 與 asan 在網路上討論某些行動計畫,於一天仕事底定、肉體鬆綁的餘裕時間。通常這也是這幾年與網路上志同道合夥伴進行「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的正經時刻。我幾乎忘了過去那種煙霧繚繞、氣氛僵死、眉頭緊皺、嘴角抽搐...的會議經歷究竟有多銷魂,卻清楚知道效率與深度遠遠不及「非交代性」的行動、意念。 納悶:「面對面坐下來談」究竟有多實際?莫非實體俱在將使思想更具體?要不然為啥這麼多人喜歡講這句? 轉變與不變 幾次飛踩著車輪「咻~」過和平街,總有個畫面讓我惦記著。從 上一回發現 土地公廟旁的公園整備至今已近兩個月,但這段時間榕樹下清談的老人家可是堅定不能移哩。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堅守一個階差與水泥欄杆所形成的「楚河漢界」?呵呵,俺那排得長長的 to do list 又得再添一筆。 這陣子不想寫 blog,最大的因素是 schtuff 停止服務。那種感覺很像是死了一個聰明的合作好伙伴,俺得守喪(不過,實際上 schtu